文章内容

成都锦城学院 - 《锦城学院报》

我校首个未来技术学院(未来学习中心)
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5-04-29     浏览(21)     (0)

我校首个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研讨会召开,讨论了新工科建设与“锦城教育学”理论体系下的项目制班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建立项目库动态更新机制与工作量核算标准的重要性。会议决定启动试点运行,全力保障建设目标达成。


本报讯 4月14日下午,我校首个未来技术学院(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研讨会在和平大楼主楼521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计算机学院院长张志敏主持,我校创始人、创校校长邹广严,校长王亚利,党委书记刘永湘,副校长白俊峰等校领导出席。教务处处长刘福刚、科研处处长栾道成、实验管理处处长熊永福等共同参与研讨。

会议伊始,张志敏院长分析了当前新技术智能体在产业界的深度应用,系统阐述了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核心目标与实施框架,凸显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随后,人工智能与大模型产业学院副院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系主任王科老师向与会领导详述建设方案。我校首个未来技术学院将依托“新工科”建设与“锦城教育学”理论体系,创新推行“项目制班”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真实产业项目为驱动,打破传统学分累积机制,构建“做中学”的沉浸式学习场景。方案强调通过跨专业学生组队参与企业委托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及开源技术开发,在保障技术前沿性的同时规范开发流程,配套建立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与新型教师评价体系。为确保改革稳步推进,王科老师建议先行开展试点,协同多部门制定学分转换及项目管理配套政策,形成资源保障闭环。

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课程组负责人姚红老师补充汇报了产业学院工作进展。她受百度公司邀请,近期在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宜宾校区为全国高校中青年教师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了人工智能基础、大模型及智能体开发等内容的培训,为产业学院认证中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明确了产教融合发展方向。

研讨环节,刘永湘书记特别指出,项目制班的成效取决于可持续的优质项目供给,强调要建立项目库动态更新机制与工作量核算标准,保障学生培养的连续性。白俊峰副校长针对教师参与项目制教学的工作量认定提出创新思路,王亚利校长就方案系统性实施路径进行深度剖析。教务处与科研处结合教育厅最新政策,就方案落地的政策适配提出建议。

邹广严校长评价该方案契合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对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价值和意义。他提出三点指导性意见:一要强化校企合作深度,构建项目制长效运营机制;二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学创新活力;三要建立动态评估体系,确保改革成效可量化。

会议决定:我校首个未来技术学院(未来学习中心)启动试点运行,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根据实施反馈动态优化调整,全力保障建设目标达成。

计算机学院 兰春梅 陈婷婷

摄影 周奕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