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大报》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西安交大:以创新联合体破局工程教育困境 锻造卓越工程师“实战军团”

2025-04-29     浏览(15)     (0)

在手术室里调试自主研发的微创手术导航设备,在航天发动机试验台旁与工程师探讨技术参数,在智能电网实验室攻克设备监测难题……创新港里年轻的学子们,正以“预备工程师”的姿态,在科技攻关最前沿锤炼本领。

我校通过与航天科技六院、陕西轨道交通集团、华为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200余家龙头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签署协议,建成88个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为育人提供“肥沃的土壤”,在校企联合攻关中,探索出一条破解工程人才培养困境的新路径。

打破“纸上谈兵”:把课堂搬到攻关一线

校企联合培养的场景源于我校构建的校企创新联合体。我校建成的88个深度融合平台,是覆盖空天动力、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科研+育人“联合舰队”。在这里,企业技术需求直接转化为攻关课题,学生从研一起就进入真实研发场景。

医工交叉方向博士生彭子洋表示:“在未来技术学院,我们有足够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可以在这里实现我们的科研梦想。”

我国是全球唯一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但在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领域,卓越工程师数量远不能满足产业需求。“必须进行工程教育供给侧的培养模式改革。”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张英佳说,“如果将科技攻关比喻成一场战斗,那卓越工程师就是战士,专业型研究生就是后备力量,他们必须在有枪炮声的地方得到锤炼,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建立实体化、专业化体系,与产业深度协同。”

机械学院刘金鑫教授对此深有体会。他带领团队与航天六院十一所共建“空天往返先进推进创新中心”,四年来培养出200余名工程硕士博士。“学生们跟着工程师调试火箭发动机,这种‘枪林弹雨’中的成长,远胜于纸上谈兵。”刘金鑫说,企业将这种模式称为“用人前置”,相当于提前在高校“播种”未来技术骨干。凭借这种新型育人模式,2024年11月,刘金鑫荣获首届“科德杯”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其团队荣获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等荣誉。

重构培养体系:多导师“打包”授课项目驱动学习

在创新港,一场静悄悄的教学革命正在发生。未来技术学院的课堂上,机械、材料、电子等学科教师共同讲授“新形态机器人设计与驱控”,企业专家带着最新产品参与教学。这种“多导师打包授课”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专业壁垒。

彭军是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同时兼任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方向2022级本科生班主任。“我和李博、朱子才、郭艳捷等教师共同设计课程的时候,将材料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电控设计、实验测试等多个学科内容都结合起来了,而且我们还有校外专家参与授课。”彭军说,“授课教师相当于‘购物顾问’,随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就像在知识超市自主采购,我们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彭子洋这样形容项目制学习。他与人工智能专业同学王志博联手,研发出首个国产微创腔镜外科手术导航系统——该系统可以在手术全流程对医生提供帮助。术前,可以辅助医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过程;术中,可以依据大数据总结出的同类手术报告,协助医生更好地完成手术;术后,可以帮助医生开展随访,进而优化治疗方式。该系统斩获6项国家级竞赛奖项,申报专利8项。这对跨学科组合的成功,印证了我校“课程—项目—比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成效。

“未来技术学院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示范点,它有育人、科研、以及孵化未来产业和新兴学科三重功能。”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方敏说。数据显示,未来技术学院113门课程中,101门实施多导师联合授课,61门引入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院执行院长王小华表示:“我们必须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知识体系,才能培养产出和驾驭‘黑科技’的领军人才。”

贯通培养机制:十年磨一剑锻造“未来军团”

校企联合研究院直接建在教学楼里,打破物理空间壁垒,校企双方直面行业产业实际问题,共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提炼出前沿科学问题和“卡脖子”、短板难题等作为研究生科研选题。企业技术负责人及工程师在教学楼里办公,师生团队直接入驻联合研究院,学生“驻企”锻炼,接受企业化管理,提前直面产业需求。

对于这种校企联培模式,正泰集团—西安交大智能电气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张立石表示:“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下,我既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学会了如何解决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顺利完成了新型混合式配电变压器功能样机的研制,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实际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深感自豪。”

在创新港医工交叉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们正在调试第三代手术机器人。这些入选“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的学子,自本科起就锁定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长周期攻关。学院推行“学术导师+企业导师+思政导师”的“三师制”,既锤炼科技硬实力,也培育家国情怀。

未来技术学院运行三年多,约有7.1%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EI收录论文,22%的本科生申请了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89%的本科生参加了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副院长方敏透露,学院正在孵化医工交叉新学科。

“我国在芯片等关键领域亟须百万级卓越工程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张英佳说,学校“百千万工程计划”正着力破解这一难题,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工学交替培养,近三年已输送500余名既懂理论又精实战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带着专利成果走向国家重点行业,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生力量。

这些在“枪炮声”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工程师们,正在书写中国工程教育的新篇章。他们的故事能够印证:当高校拆除围墙、产业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就能锻造出堪当大任的“大国工匠”军团。

(张玥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