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延边大学 - 《延边大学报》

点亮奋进路 铸就新未来

——我校宝钢优秀学生奖风采展示

2025-03-31     浏览(37)     (0)

文章介绍了四位获得宝钢奖学金的学生,他们分别是王群、张洋洋、张弘喆和栾国瑞。他们通过勤奋学习、学术研究、实践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努力,成为了同学们的榜样。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追求梦想,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在人生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编 者 按 

宝钢奖学金自1990年设立,以奖掖优秀人才、推动教育发展为宗旨,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20余所高校,是极具影响力的全国性奖项。我校王群、栾国瑞、张洋洋、张弘喆四位本科生凭借优异表现,从严格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

宝钢奖学金不仅是荣誉,更是激励。它激励获奖者继续砥砺前行,向着更高目标奋进;激励更多学子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升自我,追求卓越。同时,它也提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育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四位获奖学子是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们怀揣对知识的渴望,在学术海洋中遨游,用扎实专业知识武装头脑;是勇于创新的先锋,不满足于书本既有成果,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文体活动,展现多方面优秀素质,成为同学们学习榜样。希望他们未来继续发光发热,书写人生辉煌篇章;愿宝钢奖学金继续照亮更多延大学子的前行之路,助力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榜样力量


王群: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王群,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他便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学业、科研、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等诸多领域留下了闪耀的足迹,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一、勤奋笃学、佳绩频传

王群始终坚信“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将学习视为大学生活的核心。他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后广泛阅读各类历史典籍和学术著作,不断夯实专业基础。他的努力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大学生,这些荣誉是对他学业成就的高度肯定。他2024年获得被推免至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即将开启更高的学术之旅。

二、跨界创新、成果显著

在科研道路上,王群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他秉持自主、探究和跨界的学习模式,不仅在历史学专业领域深入钻研,还积极拓展跨学科知识。他修读完成日语辅修学士学位课程,参加雅思考试和日本语能力测试,所修课程达到41门满绩,学分绩点和综合测评排名均位列班级第一名,为研究历史文献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他运用跨学科、跨语言的视角研读历史文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被AMI扩展版期刊收录。这些论文从独特的视角剖析历史问题,为历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彰显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厚潜力。

三、勇于实践、突破自我

王群在创新创业方面同样表现出色。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成功申报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顺利通过国家级审核结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带领团队成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他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多次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吉林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提问与猜想”活动中,他以“以琉球‘脱清人’为视角,浅析宗藩体制下清朝对琉球态度的转变”为研究课题,凭借深入的研究和精彩的展示,获得省级优胜奖,展现了他在学术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

四、传递知识、奉献爱心

王群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他多次参加团中央“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团委“学伴+”网络互助计划以及返校暖心志愿者等活动,志愿服务时长总计达624小时。他利用假期前往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哈达小学,将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融入创新的教学模式中。他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互动环节,引导小学生了解历史、热爱历史,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他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

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对王群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前进的动力。他深知未来的学术道路任重道远,将继续秉持初心,深耕历史领域。在学术研究上,他立志不断探索新的历史课题,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内涵,为历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在实践中,他希望将历史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他将牢记“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王群的经历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只要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就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榜样力量


张洋洋:不懈奋斗 挺膺担当

张洋洋,延边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她以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在学业、科研、实践等多个领域绽放光芒,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一、学业精进、载誉前行

在学业的征程中,张洋洋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收获了众多荣誉。她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7次获得延边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同时,省级“优秀大学生”、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等10余项荣誉称号,是对她全面发展的最好见证。凭借优异的成绩,她成功推免至吉林大学护理学院继续深造,为未来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勤学笃行、久久为功

科研上,张洋洋积极参与吉林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她所负责的项目《寻访老兵故里、探忆峥嵘岁月———共建边疆“护理”天使行》意义非凡。该项目聚焦农村抗战老兵群体,他们深入挖掘老兵的英雄事迹,采用“访谈—聆听—宣讲”的创新模式,将老兵故事广泛传播。以新时代红色故事站和护理学院为依托,为老兵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并深入研究抗战老兵养老现状。通过不懈努力,项目荣获省级三等奖,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弱势群体的医疗护理质量,更展现了张洋洋在科研创新和社会关怀方面的能力。

三、求真务实、勤于实践

社会实践中,张洋洋始终秉持着服务社会的热忱。疫情期间,她主动投身学校疫情防控突击队,担任志愿者,认真配合各楼层负责人开展工作,用行动守护校园安全。寒假返乡后,她积极报名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60余次电话筛查,协助社区完成疫情防控检查、核酸检测等工作。她累计校内外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在实践中锻炼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知责于心、履践致远

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后,张洋洋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将这份荣誉视为前行的动力。她深知,这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在未来的学业中,她决心保持钻研精神,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生活里,她也将继续践行社会责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回馈社会。

张洋洋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追光者,在护理领域不断探索前行。她用自己的经历激励着身边的同学,让大家看到努力和坚持的力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继续心怀感恩,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护理事业上创造更多的可能,为守护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榜样力量


张弘喆:学海扬帆 绽放芳华

张弘喆,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商务)专业2021级本科生。在大学时光里,她凭借不懈努力与坚定信念,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

一、勤奋苦学、成绩优异

学习上,张弘喆成绩斐然,46门课程成绩达到90分以上,连续保持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课堂上,她全神贯注,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后,她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巩固知识。这份努力不仅让她收获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为她赢得了校“三好学生”“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更是凭借出色的综合表现,成功推免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研究生。

二、舌战群英、辩场争锋

学术竞赛是张弘喆大放异彩的舞台。在赛场上,她怀揣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把思政教育中培养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融入其中。在中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她凭借清晰的逻辑、敏捷的思维,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最高荣誉,还打破了学校的多项纪录,荣获最佳辩手称号。在“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她同样表现卓越,夺得一等奖。此外,作为庭辩员参加中国第十二届WTO模拟法庭竞赛时,面对复杂的法律案例和强劲的对手,她认真研究资料,反复模拟辩论,最终带领团队取得全国第十二名的好成绩。

三、跨界融合、敢为人先

在创新创业领域,张弘喆也不甘示弱。她积极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凭借创新的理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铜奖。立志成为“外语+法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的她,开启了自学法律知识的艰难旅程。她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刑法学、民法学等课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专业老师请教。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实务训练,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在这个跨界转型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让她深刻认识到涉外法治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她的选择。

四、志愿奉献、青春闪光

社会实践方面,张弘喆始终践行着奉献精神。2022年,她担任中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优秀志愿者,为赛事的顺利进行默默付出。疫情期间,她主动报名参加家乡的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协助社区进行人员排查、物资分发等工作,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担当。寒暑假时,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担任陪同口译、律所翻译等,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同时,也传递着温暖与责任。

五、感恩启航、寄语后浪

张弘喆深知宝钢优秀学生奖这份荣誉是新的起点。未来,她将继续保持谦逊的态度,在求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励更多同学,勇敢追求梦想,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榜样力量


栾国瑞:逐梦通信 顶天立地

栾国瑞,延边大学工学院通信工程(中外)专业2021级本科生。他以卓越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在学习、科研、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绽放光彩,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榜样。

一、笃学不倦、荣誉加身

栾国瑞深知知识的力量,始终将学习视为大学生活的首要任务。他秉持着“学”思”并重的理念,课堂上全神贯注汲取知识,课后积极思考、深入钻研,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凭借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这份荣誉是对他在学业上卓越表现的有力证明;同时,他还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延边大学三好学生,这些荣誉如同熠熠生辉的勋章,见证了他的努力与付出。2024年,他获得被推免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即将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二、勇攀高峰、成果丰硕

在科研的道路上,栾国瑞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坚韧的毅力。他将目光聚焦于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是5G网络的关键技术环节,积极探索未知,力求突破。他参与了全国大学生现代通信网络部署与优化设计大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这一成绩背后,是他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实践能力。在5G网络规划与部署方面,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仿真系统中完成了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等网络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场景下的业务需求,确保网络的高效运行。而在5G网络切片应用方面,他精心进行网络切片的设计和配置,为不同类型的业务量身定制网络服务,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更彰显了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突破瓶颈、引领前沿

栾国瑞不仅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更在创新创业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积极参与导师的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专注于雷达遥感这一前沿领域。针对目前星载ATI-SAR卫星重访周期长、机载ATI-SAR观测成本高等无法实现对于特定水域进行长期、持续化的流速监测等难题,他通过反复探索与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GB-SAR构型的水面流速测量新方法。这一方法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部署,实现对水面流速的实时监测,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为水域流速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这些成果不仅为他所在的学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奉献爱心、传递温暖

栾国瑞深知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他踊跃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志愿活动,以身作则、挺膺担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山东省寿光市,他连续两年参加了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组织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志愿活动。活动中,他为前来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和家长耐心讲解贷款政策、仔细审核佐证材料、认真办理手续等,力争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他成为了材料证明的“审核人”、合同签订的“把关人”以及贷款政策的“讲解人”,累计服务460小时。这次志愿活动不仅是“助学贷款”,更是“爱的助力”,为众多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他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所参与项目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新闻网、潍坊市、寿光市人民政府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宣传推介,他也被评为寿光市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延边大学优秀志愿者等。

五、顶天立地、逐梦前行

栾国瑞表示,这次荣誉只是他人生道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将不断努力,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意味着他将投身基础研究,深入探索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立地”则代表他的研究项目将紧密围绕国计民生,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他将继续追逐梦想,用扎实的科学研究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栾国瑞的优秀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身边同学前行的道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勇于追求,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