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老师!我小时候看您的《剪刀石头布》,当时在作文素材积累杂志上面追了好几期,今年刚考进中南大,没想到您居然是中南大的老师!”这是学生在舒辉波小红书动态下的评论留言。是作家,也是老师,今年是舒辉波开始文学创作的第 21 个年头,是成为一名教师与中南大同行的第 11个年头。教师立德树人,作家启智润心,二者都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和自我长成。能拥有这样的“双重身份”,舒辉波直言“深感幸运”。在诸多的称谓里,他最喜欢的还是“舒老师”这个称呼,他希望与学生同行同成长,做好学生的“摆渡人”。
与学生同成长 请学生“多多指导”
“舒老师,我选上您的课了!”“舒老师,我选上您的研究生了!”每当收到学生这样的信息时,舒辉波往往都会回复“请多多指导!”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舒辉波从不觉得自己“比学生高明”,他往往是以“受教育者”的心态向学生学习,这也是他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最初的想法。
无论是教书还是写作,舒辉波想要跟学生和读者们分享的是在构建独立自主人格过程中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可贵。他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合众嚣,独具我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怎样才能从‘有知之士气’到‘有识之士’非常重要。”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听从内心的声音,坚定走自己想要走的路,既有向前的理想和方向,也有向上的勇气和力量。这也是舒辉波于 2014 年在武汉各大高校中最早开设创意写作实践课、在华中地区首立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的初衷。
在这样的教学核心理念推动下,舒辉波带领学生们一起“享受课程”,帮助学生在课程创作中让灵感生根、让创意落地、让思维破茧。舒辉波直言,在他所主讲的本科课程中,《图画创意写作工作坊》是一门“比较麻烦”的课,但学生们往往会忘我的投入其中。有一名学生为了在图画中呈现一朵立体的云,把自己布娃娃里的太空棉抽了出来作成云贴在立体书上。“当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展示自己的这本作品的时候,台下的同学们都为她欢呼鼓掌,在这种氛围下她自己也热泪盈眶。”学生们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制成一本图画书让想象发光,舒辉波也被学生们的全情投入感染着。
每当看着学生们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分享自己的创作时,舒辉波深感幸福:
“在岗位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与学生同行 做学生的一把伞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舒辉波的一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解,这给予了他极大的鼓舞。在他看来,陪伴学生一起去经历人生与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样重要。所以他一直坚持在与学生同行中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能力、鼓励学生进取、帮助学生成为“想成为的人”。
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舒辉波善于挖掘学生们的闪光点。他发现 2016 级中文系的王定勇同学在写作上很有才华,但对于写作方向一直抱有困惑,便向王定勇推荐文学作品供其参考,指导其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在舒辉波的帮助下,王定勇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六七万字的小说集 《山外书》。同样热爱文学的王定勇在舒辉波的鼓励下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坚持写作,但作品的发表遭遇了些许挫折。
“舒老师会问我是不是真的热爱文学,会跟我说如果真的热爱文学就需耐得住寂寞,很多时候作品发表与否不是那么重要。”在舒辉波的支持下,王定勇坚守文学信仰,在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入职人民文学出版社。
从教十余年,舒辉波致力于做学生的“一把伞”:“他们选择了我,我就是他们的一把伞,尽我的能力为他们遮遮风挡挡雨。”邀请春节期间留汉的学生来家里一起过年,向出版社推荐学生作品,与学生一起合作出版书籍,帮助学生申博继续深造,舒辉波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撑起一片天”。
在舒辉波的指导下,学生们的“文学梦”在大学校园里就开了花:中文系 12 级学生王安邦编剧、导演的话剧《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是首届武汉大学生1001 话剧艺术节唯一一部原创话剧,在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公映,这是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一名未毕业的学生创作并公演的原创话剧;中文系 14 级学生艾诗豪编剧的国产动漫 《灵笼》获中国动漫金笼奖,艾诗豪也以编剧组长的身份进行了《三体》动漫版的剧本编写工作;指导 15 级中文系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童话剧《地下河》在武汉市 60余所中小学进行巡演,并在国内巡回演出,舒辉波把版权稿费全部捐给中文系成立“图南”工作室,用于支持中文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以我想通过我比较擅长的文学领域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去引领学生成为‘想成为的人’。”他说道。
与文学伴一生 透过书“世界就在眼前”
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个早读,舒辉波读到了课文《凡卡》。他第一次通过阅读领略到一种无法名状的忧伤,萌生了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想法。在文学资源较为匮乏的 80 年代,舒辉波只要是看到有字儿的画报或是图书就“钻进去看”,自此“文学梦”便在舒辉波心中生根发芽。
怀揣着“文学梦”的舒辉波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了新闻学,因为在他看来“最优秀的文人是报人”,记者能以客观的眼光洞察社会的真实,这种客观不是冰冷的镜面反射,而是带着人文温度的深度凝视。在读大学期间,舒辉波就已经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还有散文收录于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名家散文集。在大学毕业后,舒辉波入职武汉电视台,想要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并探触社会的肌理。
任职电视台期间,舒辉波硕果累累———国家广电总局全国电视节目“金童奖”、年度金鹰奖纪录片奖、国家广电总局全国电视剧“飞天奖”、CJ 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作品曾入围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电视节纪录片单元。从事新闻工作造就的崇真精神也为他进行非虚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来到中南大后,舒辉波创办了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组建了儿童文学阅读与推广团队,因为他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是书籍和阅读在挫折时给我慰藉,在灰暗时给我光亮,在懦弱时给我勇气,不断地引领我来到更加广阔的人生地带,所以书籍对于我来说就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深入中小学和社区,二十年来坚持“一路向西”,去到新疆、西藏、云南等偏远地区的数百所学校进行支教讲学,对一线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和交流,向小朋友传递阅读的意义。舒辉波经常收到读者来信,告诉他“自己通过阅读舒老师的作品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舒辉波说:“我更加确认了自己做的工作非常有价值”。
“我每天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有的时候是朗读书,有的时候是听书。”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舒辉波赠言青年学子通过阅读“不出一室而知天下”,通过阅读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义,从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入手,为思想积攒扎根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