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西域僧人甘露祖师(或称不动法师)从西域云游至蒙顶山,在此重建寺宇,为普济幽灵,广集大量显宗经典和密宗瑜伽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和《大忏悔文》。而今《蒙山施食仪》作为佛门晚课的必诵仪规,远播海内外,名扬千界,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奉信者甚笃。
所谓“施食”,是佛教中一种善举,以特定的仪轨所进行的给饿鬼道或地狱道众生施舍饮食,免除痛苦的法事。同时,因地制宜加入茶事,有“献供赞”诵文“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枇杷。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为证。蒙顶茶同时成为祭拜佛祖、敬献菩萨神灵的最佳供品的奉品,融贡茶于仙茶,成为政教合一的产物,历史仅此一例。
而今,蒙顶山红宇古刹,香火鼎盛,永兴寺、千佛寺等寺院禅门宗风犹存,僧侣们依旧每天周而复始、虔诚地吟唱着《蒙山施食仪》,重复着在世人看来非常单调又枯燥的动作、腔调,我真的非常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和执念。或许正是这份坚贞和坚守,才使得他们的信仰如此坚定,心灵如此安静和干净,犹如观音菩萨净瓶里的那甘露,有着超然物外的高洁和平和。
每年众多的茶客、信徒、海外居士纷至沓来,寻根问祖,无不是被“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的赞诵声,还有蒙顶甘露茶中的慈悲心肠,感化而来。
体验一次非遗做茶
天盖寺的一侧,蒙山茶传统制作非遗传承人会在那里展示蒙顶甘露“三炒三揉”的传统工艺,让游客乐而忘返。
蒙顶山茶的制作,对原料与采摘的要求极高,在本地适制茶叶品种中,精心挑选出一芽一叶初展的标准鲜叶。制作过程主要为采摘、摊凉、杀青、揉捻、三炒三揉、烘焙提香等步骤,看似简单,实则温度高低、手法轻重,全凭制茶人看茶做茶。一双手、一口锅,就是传统手工制茶工具,在严谨精细的传统手工炒制下,制出的茶叶形成色、香、味、形兼具的特质。在制茶人眼中,品蒙顶山茶浓郁的茶香,不必等到冲泡,将干茶放入杯中的那一刻,沁人心脾的茶香便从中迸发出来。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至今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制茶人的坚守,也离不开制茶人对传统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今天的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遗了,在四川首屈一指。
观看做茶的同时,如果躬身参与,乐趣自然与众不同。通过亲身实践其中的繁琐步骤,才会体悟到制茶的艰辛。正是这些茶人的匠心坚守,才让蒙顶山茶生生不息、千年传承,至今仍散发着馥郁的芬芳,让人回味隽永,津津乐道。
欣赏一套茶艺表演
到蒙顶山,在千年银杏树下,如果不欣赏一套茶艺表演,便会留下遗憾。
蒙顶山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茶艺文化独树一帜。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蒙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和“天风十二品”茶艺表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外地游客必看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