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燕山大学 - 《燕山大学报》

博物馆里的中国节——非遗课堂之清明纸鸢

作者:■  文字:蔡巧怡  许晓雨  □  图片:李晴雨  黄星瑜  张越  张新升    
2025-04-25    

在燕山大学东校区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的研学课堂,学生和老师参加了“博物馆里的中国节”系列活动之“博物馆里话清明”活动。学生们亲手制作非遗纸鸢,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旨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4月3日,“博物馆里的中国节”系列研学活动之“博物馆里话清明”活动在燕山大学东校区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研学教室举行。

“大家知道吗?纸鸢最早可不只是玩具,在古代它被用于军事侦察呢!而且制作纸鸢时,这骨架的扎法、纸张的选择,都大有讲究。你们想不想亲手试一试,做出能翱翔天空的纸鸢?”活动伊始,在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的研学课堂里,身着传统汉服的非遗讲解员正热情洋溢地向大家讲述纸鸢背后的历史文化与制作要领。

在一段介绍清明节的视频之后,制作正式开始,参与者们开始亲手制作非遗纸鸢。大家全情投入,裁剪纸张、搭建骨架。在制作纸鸢的过程中,大家不仅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乐趣,更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当天,除了可以沉浸式参观博物馆之外,还可以领取“博物馆里话清明”明信片,并盖文创印章,让传统节日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活动拉近了群众与博物馆的距离,让群众有机会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活动中来。让非遗在体验中传承,让传统在互动中延续。本次活动由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主办,学校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处、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研究实验室、河北省东北亚丝路文明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燕山大学秘书处协办,吸引众多在校学生与老师踊跃参与,旨在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持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丰富校园节日文化活动。

今后,博物馆将持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丰富“博物馆+节日”的文化传播模式,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优势,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扩大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让博物馆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

近年来,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筑梦丝路”“校园文博节”“博物馆里的中国节”等一系列研学活动,不断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沉浸式研学体验不断激发公众来博物馆的热情,推动博物馆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