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感。”她的脸上泛着淡淡笑意,继续说道,“我认为作为教师能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引,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愿意听我的课或者认同我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够尽力去照亮一些人,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对于授课学生而言,思政课堂只是短短两节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金宏妍老师所呈现出的精彩课堂背后,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力求把课程给同学讲明白、讲透彻。她认为,思政老师授课既要依托教材,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懂得取舍,找难点、抓重点,结合最新的鲜活案例关注学生的需求,努力感染学生,提高课堂的抬头率。
除了平时的理论课,金宏妍老师还设置了小组讨论课,为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平台。讨论课设置的专题较为开放,她建议学生用微电影的方式去呈现,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具象化的呈现方式使同学们探索问题的本质,规避讨论课中产生“空中楼阁”的现象。讨论课的核心是希望同学们学会在这个过程中去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选择以微电影来呈现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参考了结构性家庭治疗——扮演。金宏妍老师曾带着学生一起体验过角色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丰富的体验,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和别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相较于其他科目,思政这门学科有着更加频繁的教材改版情况,这也侧面的展现了思政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贴合现代发展道路。“思政教材经常改动,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好事。老师与时俱进,带动学生创新。”金宏妍老师表示,“教材改版对于我的工作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教材一般是增加最新形式政策里的一些内容,我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相应的偏移。”
在金宏妍老师的职业生涯中,有这样一个人一直鼓舞着她,那就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的张忠义老师。张老师研究古代印度逻辑学。他害怕宝贵的文化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于喧嚣的人声中沉寂,以文心同病魔抗在上大学的时候,金宏妍老师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也是辩论队的成员。她虽然不会被归为不善言辞的那一类人,但是也称不上特别外向,而当她成为思政工作者后反而会去主动地表达。在谈到就业后的性格变化,她形象又不失趣味地说:“如果发现学生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我就想把这个学生‘薅’过来跟他说一说他所存在的问题,所以这也是思政工作带给我的一个改变。”
熟悉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务实的校风让金宏妍老师选择毕业后留校任职。提起自己的母校燕山大学,她说:“燕大的风格就是创业的一个典型。因为燕大是从无到有,从一个分校到独立办学,又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河北秦皇岛,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外来户。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一个水平,足以看出无论是燕大的辅导员、老师还是其他的教职工,都是特别团结、特别有战斗力的队伍。”
提及职业生涯,金宏妍老师说道:“我最开始不是从事思政教师行业,而是做辅导员。”金宏妍老师从事思政工作约有19年,她认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这两个职业都属于高校的思政工作队伍,是共通的。思政工作是党建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也是应对现在复杂国际形势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当辅导员和教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够跟学生能够有更好地接触和交流。当我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帮助一些学生的时候,会觉得特别有满足感、争,这是一种对于绝学的极度热爱,堪称“为往圣继绝学”的典范。
提起张老师,她回忆道:“张老师身体不是很好,他的爱人一直说要带他去北京看病,但他一心想等结课后再去,于是看病就被搁置了。最后他倒在课堂上,在秦皇岛和北京都抢救了很久。从北京回来以后,我们一同去看望他,张老师说话说不清楚,走路需要人搀扶。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还能做到一年写一本书。他委托我们派学生志愿者去帮忙记录他的口述内容,然后再整理校对。”
金老师哽咽地说道:“当你真正看到这样的人的时候,你就能理解那些院士在临死前还在整理电脑中重要资料的行为。这是在我教学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让我相信这样的人在社会里面是真实存在的。我也希望青年一代能够相信我们国家真的有这么一群人为理想信念终身不渝,并且以此为榜样,发挥出新时代蓬勃的力量。”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教师为学生种下美好心灵的种子,致力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金宏妍老师说:“桃李满天下是每个老师最大的收获。不管是做辅导员,还是做教师,亦或是做学校其他的管理人员,都会存在你感动别人,别人也会感动你的双向奔赴的情感体验。”
就目前理科就业前景比文科更加广阔的形势,金宏妍老师着重强调:人首先要有精神和自信。并不是说文科生就找不着工作,理科生就一定能找到工作,更多地取决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毕业生。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教出了不同水平的学生,这其中最大的变量就是每个同学对自己的约束程度。
金老师反对一味追捧热门专业的行为。有些入学时的热门专业,等到毕业时反而因为竞争激烈很难就业。所以人还是不要太功利,要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就像张忠义老师一样,他守着一个绝学,也能成为专家,这就证明,只要心怀热爱,任何一条道路都能走得通,关键是想不想走下去。任何一个被称为冷门的学科,它既然能成为一个专业,就证明它有无可替代的存在需求。
金宏妍老师在课堂上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当代大学生应该更理想还是更现实。她表示理想和现实并不完全的矛盾,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要在二者间做出取舍。她怕得是学生将其绝对化、极端化。绝对的理想超脱于现实,绝对的现实而丧失理想都是她不想看到的。她说:“其实我们的生活状态应该像儒家‘中庸’一样,把握好一个度。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希望大学生能够把个人理想与的社会理想相结合,先找到人生的目标,接着去选择一个合适的人生态度,然后去那个计划好自己的人生,最后大步向前冲,去寻找人生幸福的密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乐于成为学生青春跑道上的陪跑者。”
在采访的最后,金宏妍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跳出自己专业的书籍,可以选择阅读课外小说,比如《红星照耀中国》《江城》《徒步中国》,看一看外国人写的中国,会对学生认识中国很有好处。像《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许多书籍录制了音频的形式,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金宏妍老师表示:“一个想学习的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一个人每天三餐至少得用一个小时,这就是一段很宝贵的学习时间。你是选择看短视频、插着耳机听歌,还是选择听一本书。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好大学的四年时间,盼来日扶摇直上九万里,雏凤清于老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