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至3月3日,由万源市农广校联合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精心筹备的“中高级制茶师万源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茶叶产业培训班”圆满举办。此次培训紧扣“技术赋能、品质提升”主题,汇聚行业权威专家,直面产业发展难题,为秦巴山区的“富硒茶乡”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茶叶产业技术骨干人才。
本次培训围绕六大茶类生产工艺深入钻研,在春茶加工技术上力求突破,既探寻千年茶史根源,又重构现代制茶标准。通过“理论+实践”“传承+创新”的深度探索模式,不仅拓宽了本土茶人的技术视野,更以人才振兴为着力点,推动万源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
在开班仪式上,万源市农广校副校长程悦鼓励学员珍惜学习机会,深入学习,积极交流,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这场为期7天的培训被誉为“茶界黄埔军校”,学员们在其中不仅掌握了制茶技艺的核心要点,更为万源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理论与实践共振,锻造现代茶业工匠
万源市地处大巴山腹地,气候温润,生态环境优良,自古以来就是川陕茶马古道的关键节点。但传统制茶工艺存在粗放化、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长期限制了当地茶叶的市场溢价能力。此次培训精准针对这些痛点,采用“理论+实操”双轮驱动的教学方式,构建起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知识体系。
在理论课程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国家一级制茶师、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云深入剖析了四川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发展建议与意见。
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原茶学系主任、教授、《茶叶加工工》主要撰写人陈昌辉教授,详细讲解了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及质量提升相关内容,并带领学员进行实操练习。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副主任、四川省专家服务团专家、川茶资源利用与质量检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专家工作站的专家胥伟博士,深入讲解了黑茶、红茶、绿茶的加工技术,并在活动现场解答了学员们关于加工工艺技术的疑问。
专家智库下沉,破解产业转型密码
达州市茶果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冯林通过《万源名茶演进与制造》专题报告,系统论述了有关万源茶历史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万源名茶在演进中的工艺改进与文化积淀,结合当代“中国富硒茶之都”的产业愿景,深入探讨了万源名茶在现代经济中的产业升级路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学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万源名茶的演进历程与制造技艺,更增强了对茶产业发展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
本次培训汇聚了茶学界与产业界的顶尖智慧,万源市茶叶局局长刘明亮着重指出,应聚焦于技术提升、质量保障和安全生产这三大关键领域。通过本次培训,目的是促进万源茶产业向规模化和标准化迈进,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助力乡村振兴和提高茶农的收入。
在实践环节,专家们变身“茶台前的导师”,亲手传授手工制茶的精湛技艺。从杀青时火候的精确掌控,到揉捻过程中力道的轻重缓急,再到发酵时温湿度的动态调节,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凝聚着传统匠人智慧的传承。
尤为难得的是,培训打破了“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搭建起产学研对话平台。在“问题诊疗会”环节,学员们带着茶园管理难题、设备选型困惑、市场定位疑虑等,与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学员廖敏提出的“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问题,当场就得到专家团“开发富硒茶饮料”“提取茶多酚功能性成分”等创新性解决方案。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态度,使培训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人才裂变效应,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在结业仪式上,40多名学员获得了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与万源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
万源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茶叶产业培训班制茶师培训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布局茶业未来。一方面,补齐了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人才短板”,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品质”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培育现代茶匠群体,为三产融合奠定了基础。
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覃中显在结业典礼上所说:“这片叶子,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梦想。今日我们播下技术的种子,明天必将收获产业的森林。”当大巴山的晨雾中弥漫着缕缕茶香,万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正由这批新时代制茶师书写。
从技艺传承到科技创新,从个体能力提升到产业集群崛起,万源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茶叶产业培训班制茶师培训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产业振兴路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以人才驱动产业,以产业反哺乡村”的实践,不仅为茶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更彰显了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深远价值。茶香飘散之处,一场传统产业涅槃重生的精彩故事,正在秦巴山区徐徐展开。这片承载着千年茶香的红色土地,正以人才为笔、技术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尽情挥洒,续写“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