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工业学院 - 《成都工院报》

科研“追光人”

赵壮福:求知、探索与育才之旅

2025-04-01     浏览(18)     (0)

他从教室启程

怀揣赤忱,在知识海洋破浪

于科研天地,无畏探索

让思维火花穿透迷雾

在育人讲台,以沉淀智慧

润泽莘莘学子

逐光前行

成就自我,更激励他人










求学:梦想的萌芽与深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赵壮福的求学路,是充满探索与奋斗的学术征程。

2013年,刚步入大学的他,就对土木工程产生浓厚兴趣。尽管该专业知识体系复杂如高峰,但他毫无畏难情绪,向老师虚心求教,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筑牢专业基础。

怀着对更高学术境界的向往,赵老师踏上硕士求学路。在导师叶帅华教授引领下,他一头扎进岩土工程这一深邃的学术领域,论文成果得到了学界专家们的认可。

但他未满足于此,2020年,又毅然冲击博士学位。在朱彦鹏教授指导下,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科研,静心沉淀,厚积薄发,用三年时间顺利拿下博士学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博士阶段学习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还让他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科研:创新引领,探索未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赵壮福主要开展的是黄土地区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及高填方边坡灾害防治等相关研究。他曾跟随导师朱彦鹏教授和叶帅华教授参与了“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柔性加固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他说:“学习岩土工程就是要多深入到工地现场,去看、去学、去思考”,在“边坡稳定性及灾害防治方向”的研究中,他不断探索、创新,经过不懈的努力,发表了相关论文15篇,其中SCI/EI等高水平论文11篇。申请相关专利1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项,“一种不带挡土板的框架锚杆装配式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获甘肃省专利二等奖。在科研这条路上,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也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入职高校后,赵壮福老师在肩负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并未放缓科研探索的步伐。为了紧跟学术前沿,他持续研读最新学术论文,踊跃参与高水平学术会议,与同行深入交流、切磋探讨,从中汲取新知识与灵感。此外,他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期望通过实践检验并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他坦言:“科研之路充满挑战,项目申请被拒、论文发表受阻都是常态。但科研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更需保持平和心态,方能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育人:点亮智慧之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校教师,赵壮福始终把育人当作首要使命。他深知,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责任。他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关乎品德塑造、思维启迪与创新能力培养。

课堂上,他将复杂抽象的专业知识巧妙融入实际案例,深入浅出讲解知识内涵与应用。课堂外,他关怀学生成长。对热衷科研的学生,他不遗余力给予指导。身为本科生班导师,他组建学术小组,带领成员写论文、申请专利。“我常告诉学生,别妄自菲薄,每人都有无限潜能。”他通过面对面沟通,帮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研究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消除他们对学习和科研的恐惧,还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求知、探索与育才之路上,赵壮福老师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学术追求,更是为社会培育栋梁、推动科技进步的崇高使命。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以智慧之光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传承科研精神。从平凡处着手,在实干中起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个人简介

赵壮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土木系专任教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深地矿建与资源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宜宾市应急管理领域专家。主要从事边坡稳定性及灾害防治相关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厅级项目等纵向课题5项,横向课题10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Acta Geotechnica、岩土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EI收录11篇;授权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担任Scientific Reports、KSCEJournal of CivilEngineering、Science Progress等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