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西农业大学 - 《山西农业大学报》

思想破冰引领山西农业产业科教融合

作者:校党委常委、副校(院)长  李  捷    
2025-04-15     (0)

在全校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背景下,必须立足山西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将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国家和省级战略深度融合。结合我个人的分管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围绕“服务山西有机旱作与特优农业、助力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推动科教产教融合”三个方向推动工作。

一、锚定有机旱作农业战略定位,以技术服务对接产业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莅晋考察调研,对山西农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山西农业的出路在“特”“优”,核心在科技支撑。近年来,我校围绕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小杂粮功能食品开发、校地共建产业研究院等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效能上仍存在“分散发力多、系统集成少”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有组织科研服务”为抓手,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需求导向,建立“以产业带动需求、以需求设计项目、以项目锁定团队”的机制,重点围绕有机旱作和“特”“优”农业组织跨学科团队深度对接市县农业部门、龙头企业,针对旱地节水增产、特色作物高值化利用等“卡脖子”问题,形成“一县一策”技术包。

二是打造示范基地,健全农技推广机制,将技术服务对接产业需要,建设有机旱作推广体系,建立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成果展示示范基地,以有机旱作为大背景,实现多学科交叉共建,以安全优质农产品为导向,打造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山西农业新名片。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调整社会服务项目具体考核指标,围绕主推技术(品种)、示范样方、项目产品及生产标准(生产工艺)、典型示范户案例、技术视频课件、驻点工作量等内容明确硬性考核指标,将社会服务项目做深做实,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因地制宜地为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以此探索构建产业研究院、先行县、专业镇、示范村等社会服务模式,实现全省地方主导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基本覆盖,强化高产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以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助力晋中国家农高区打造产业引领高地

晋中国家农高区是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但其产业引领作用尚未充分释放,症结之一在于有机旱作和“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为此,我们可以聚焦“标准强链”,重点发力:

一是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联合晋中国家农高区、专业学会(联盟)、行业龙头企业,制定涵盖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评价、标准制定、风险评估、技术服务、安全追溯等环节的“农高晋品”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先行推动“玉露香梨”“山西小米”等商业化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二是强化检测认证支撑,依托我校“山西功能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充分利用我校在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强大的技术人才和设备条件支撑能力,共同打造农高区农产品公共检测平台,提供“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服务,助力山西农产品提档升级。

三是推动标准应用示范,在农高区设立高标准化生产试点园区,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打造“农高晋品”品牌矩阵,并通过“农高区+电商平台+展销会”这样的模式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

以此找到学校为晋中国家农高区科技发力的切入点,制定一系列国际化农产品高质量的安全标准,研发创新产品和技术,培养专业人才,以及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

三、打通“研-推-育”一体化发展链条,以融合创新驱动科教产教协同发展

农业高校的使命不仅是产出成果,更要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反哺产业升级。我们要解放思想,破除“闭门造车”,打破传统院系壁垒和“科研成果多、市场应用少”的怪圈,组建跨学科的团队。未来将着力推进“三个融合”:

一是科研与推广融合,开展科研活动要以服务“三农”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社会服务成效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激励教师及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二是教学与产业融合,开设“特优农业”等产业定制课程,联合农高区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探索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学生学分互认机制,以市场需求带动教学、科研,共同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效率。

三是平台与资源融合,整合校内重点实验室、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小院等资源,主动参与农高区晋创谷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中试孵化—产业应用”一体化平台,形成“育人—服务—反哺”良性循环。从而不断催生出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和新业态,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解放思想,核心在“破”,关键在“立”。面对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将以“敢闯敢试”的魄力打破惯性思维,以“躬身入局”的担当推动机制创新,真正将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山西乡村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提供保障。

(文章源自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研讨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