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在这一来一去的匆匆旅途中,梦想就像泥土里跃跃欲试的种子,点亮了生命的原野,赋予我们破土重生的伟大力量。
小时候总觉得梦想是想想就可以做到的,所以我有很多梦想,恰似春日旷野里疯长的繁花,烂漫而肆意。我曾渴望成为一名探险家,去揭开世界尽头的神秘面纱;也曾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在生命的海洋里救死扶伤。在我稚嫩的幻想里,世界是一幅巨大而未知的地图,每一片遥远的土地都隐藏着令人向往的奇景与惊险。我怀揣着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探险故事,仿佛自己已跟随书中的勇者,穿越了茂密的丛林,渡过了汹涌的河流,登上了险峻的山峰。
然而,成长如同一辆呼啸而过的列车,无情地碾碎了那些天真的幻想。学业的重担如铅块般压在肩头,日复一日的课程、堆积如山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将我困在一方小小的世界里。曾经那片广阔无垠的梦想天地,渐渐局限在试卷上的分数和升学的压力之中。我在题海中奋力挣扎,如同溺水者渴求着一口新鲜空气,儿时的梦在忙碌与疲惫中渐行渐远,最终被深埋在心底,成为一抹若有若无的忧愁。
但正如余华作品中那些坚韧不拔的人物一样,我对于梦想的追逐,即使身处绝境,也依然能在生活的废墟中寻找到一丝希望的曙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余华老师的《活着》。书中那些关于人生苦难与人性的描写一针见血,如同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我心中那扇尘封已久的梦想之门。我意识到,原来文字可以如此有力量,它可以以寥寥数言刻画人性,用短短几笔结束一个人物的生命;它可以是对生活的深度探索,也可以是用文字和心灵去记录这个世界。
于是,我拿起了笔,开始尝试用文字描绘心中的世界。起初,写作之路布满了荆棘。我的文字稚嫩而笨拙,缺乏深度与感染力。每一次创作都像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我在词汇的海洋中苦苦寻觅,在语句的迷宫里徘徊迷失。我不断地阅读经典作品,学习大师们的写作技巧与表达方式;我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与意义。
梦想的种子又重新在我心里发芽了。
如今,我依然在写作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着。我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探索人性的复杂与美好,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我的作品或许还不够成熟,还未能在文学的殿堂中闪耀出耀眼的光芒,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怀揣着对梦想的热爱与敬畏,终有一天,我能在文学的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这漫长的梦想之旅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生活土壤中的种子。它在生活的风雨中摇曳生长,既承载着我们对美好向往与追求,又见证了我们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坚守。就像余华的作品所传达的那样,生活虽充满了苦难,但梦想与希望却能让我们在这苦难的世界中找到前行的勇气与力量,在属于自己的内心用梦想的种子生长出参天大树。
“此片天地,困不住我瘦骨嶙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