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 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国生    
2025-04-23     浏览(50)     (0)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和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的重要性,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同时,文章强调了“两个结合”的深层逻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准确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前提。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来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内在要求。

一、准确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所是

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意义。《提纲》确定了“实践”这一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范畴,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并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和批判,精辟而扼要地提出要以实践来看待对象、现实、感性,来理解人的思维及其真理性、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路线,扼要地表述了新哲学的主要思想,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纲要、奠定了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逻辑看,实践是建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整个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根本原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看,其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就是在实践本体论的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实践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关注的基本问题、根本任务等方面彻底摆脱了近代哲学的羁绊,昭示着一种崭新的现代哲学的诞生,从根本上超越了作为早期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西方近代哲学,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离开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实践思维方式来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会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就会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及其革命变更的真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从马克思着手在哲学上进行变更时开始,就自觉地将这一变更与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哲学变更适应现实的革命斗争的需要,并在后者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思辨哲学”,而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的“真正的哲学”,即“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实践哲学,同时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其突出而固有的品格。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以科学的实践观、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的精神高度体现了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自然不能按照为其所扬弃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来理解,而要恢复它作为实现了哲学上革命变革的新思维方式的本来意义。按照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导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穷究一切存在和认识的基础和本质,并成为一切科学根据的知识论和思辨形而上学体系,必然背离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超越和变更,使它倒退到传统形而上学的水平并陷入困境和危机之中。更重要的是,以这种思维方式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内容和体系作僵化和公式化的理解,把活生生的充满内在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曲解为一系列抽象的公理和教条,认为只有无条件地固守其观点、词句和结论,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的态度使我们吃过大亏,给革命、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失。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以科学的实践观、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作为本真精神,决定了不能我们以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以实践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功能不是提供永恒不变的结论,不是提供关于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正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践的本真精神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并在不断总结时代发展和人类实践的新鲜经验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三、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层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学理逻辑。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国情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从广义上讲,中国具体实际既包含当下现实实际,也包含历史文化实际。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问题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的本真精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即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把现实的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并给予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并以此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思想学说,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就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包含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后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积极的思想资源来对之加以马克思主义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固守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去迎合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化”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化”也就是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读互释”,从实质来说,这种观点和做法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论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二者的结合当作“拼盘”,当作内容上的随意嫁接、话语上的任意拼凑。我们知道,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古代农业文明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社会救亡图存、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发挥了巨大的时代作用,正是由于它隶属于现代文明;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植根农业文明形成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什么、扬弃什么,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并不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而是取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我们应以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思维坐标,分清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方面与陈旧的方面,进而寻找那些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共同之点、契合之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所以,这一“结合”的实质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答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清理、改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因素,即“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用经过分析和改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并使之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即“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融通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可见,要准确地理解“两个结合”,必须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实践的需要。实践及其需要构成了“两个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的成效构成了检验是否做到“两个结合”以及结合效果的唯一标准。

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际和社会主要矛盾,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重大原创性贡献、科学理论内涵、高度文化自信、强大实践伟力、鲜明理论特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和光辉典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它的根本支点正是要求打破各种僵化的教条,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和实践,既面向当代中国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又面向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人类文明发展等一系列世界重大问题,不断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严密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这一思想紧跟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