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退休教师,这些年来却一直退而无休,又先后受聘在省内外几所民办大学继续发挥余热。因为我有浓浓的校园情结。
什么是情结?字典上的解释是:情,感情,内在心理。结,就是系疙瘩。情结二字合起来就是某种感情的向往和寄托。同时情结又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心中的神秘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定义虽多有不同,但不论哪种体系理论却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动力。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来说,有时候一个词、一个地方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另一些人却不喜欢听到别人提到这个词或这个地方,一提他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冲动。这是因为这个词触及了他的情结,触及了他的痛点。具体到我来说,我心里的情结在校园,但凡去了某个新地方,首先去看或多看的必定是那里的大学校园。
我对校园的喜欢或向往,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寄托。我的幼年时期在我舅舅家度过,舅舅是个文化人,不仅能识文断字,还擅长中医药学、水墨山水画,甚至粗通堪舆学,常常被人请去给有钱人家看风水。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才回到我自己的家。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的第一名,老师很喜欢我,常常偏心眼儿地不让我做值日生,让我替老师检查学生的作业。小小年纪就让我尝到了当个小先生的优越感。高中毕业后村支书就让我去村里的小学当民办教师,一干就是五年。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一举高中,考上了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洛阳地区洛宁师范学校,后来又调入洛阳大学。如此转来转去,至今已经40多年了,无论是读书求学,还是教书育人,始终未能离开过“校园”这个圈子。校园就是我的家,我的家永远在校园。
我喜欢校园生活的那份宁静、温馨,喜欢校园生活的节奏感和规律性,喜欢专家学者们对学术研究的那种孜孜不倦地追求,更乐于享受莘莘学子毕业时与其互致祝福的成就感。所以我将终生不渝地喜欢校园,住在校园,乐在校园,直到永远。所以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在国内或国外,我都会首先去校园里看一看,坐上一会儿,充分享受那份优雅,那份宁静。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原先在大学里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因,我曾去过不少国内的大学,比如南京的东南大学,武汉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的语言文化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的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青海的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吉林的长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延边大学。这些大学的美丽和魅力,至今仍记忆犹新。02年我赴日本冈山商科大学做友好交流,工作之余又先后拜访了冈山大学、冈山理科大学、吉备国际大学、东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2014 年去韩国后趁工作之便,又去了不少大学参观游览,给我不少新的收获和启迪。比如我在大田大学看到了他们的校训,不用“校训”而用“校是”,虽一字之差,却能看出人家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是多么敬畏和尊重。我在忠南大学教学楼前还看到了韩国人写的汉诗,很是令我感动。
我总觉得不管是哪儿的校园,她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方净土,是传播科学文化的神圣殿堂,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那份宁静与厚重、那份深邃与静谧的氛围永远都令人神往。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未来更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