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报 讯 4 月 12 日 ,由 我 校 主 办 的“2025 年中医药智能医学研讨会”在海南隆重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国医大师刘敏如、廖品正,众多在中医药智能创新领域长期深耕的知名专家学者、产业界领军人物以及学校各地区/行业校友代表等 200 余人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中医药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会议开幕式由学校副校长郑川主持。
学校党委书记张泽钧致辞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医药人需要回答好的时代命题。希望与会专家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以开放包容之心共筑创新之基,以守正创新之志共答时代之问,以高瞻远瞩之思共拓发展之路,以“数字本草”联通世界,让“智慧岐黄”惠及全球。
“我是学校首届学生,是母校把我培养到今天。我仍然坚持在医教研的第一线,走基层传播健康,作为终身教授服务我的母校。”93 岁的刘敏如国医大师应邀在大会致辞,说起 AI 赋能中医药现代化更是兴致勃勃。她表示,十余年来,她与弟子团队始终践行“传统为根基、传承为脉络、传播为羽翼”的理念,将直线式师承教育与方圆式创新培养相结合,运用一切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新技术、新手段,致力于通过数智化让宝贵的诊疗经验“活”起来,坚持“信息开路、科学领先、教育为本、临床为根、实业为盾、政策扶持、群众欢迎”的发展路径,逐步实现“经验数据化—决策智能化—传承生态化”的进阶目标,借助 AI 智慧突破中医药发展。她还敏锐地提出了关于“中医人如何主导 AI 发挥作用”的思考。
开幕式上播放了展示学校在中医药数智化转型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的宣传视频,反映出学校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中医药智能医学领域进行系统性探索,实现了数字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式突破。
主旨报告环节由校友、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明主持,多位权威专家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首席教授陈士林在《基于基因组和 AI 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在本草基因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中药研究范式革命,并以团队研究成果为例展示 AI 赋能中药活性成分挖掘和传统药研究带来的应用突破,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实践。
校友、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谢恬在《中医药与AI》主题报告中,分析当下中药研究面临的挑战 ,并以“全球首个分子配伍新药——榄香稀脂质体”等创新研究成果为例,展示 AI 技术赋能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必要性。校友、解放军总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则从认知科学角度探索基于底层逻辑认知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道,着重探讨了如何在 AI+大数据时代创新中药临床毒效评价策略和方法体系,破解中医药有效性评价的难题。校友、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王建新以《人工智能助力创新药物开发》为题,分享了 AI 技术及其发展助力创新药物研发现状与实例以及用于创新药物研发的挑战等内容。
学校校长余曙光以《历史与未来——携手共建成中医风格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为题,向与会专家、校友展示了学校近 70 年的发展奋斗历程,描绘了在智能医学时代以数智化变革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医药大学的美好愿景。
会议的专题研讨会环节设置了圆桌论坛、项目推介、科创成果路演三大特色板块。圆桌论坛中,9 位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围绕“中医药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项目推介会上,“国医大师刘敏如女科数字化传承成果”“中西医协同眼科 AI 诊疗系统”
“中医健康管理云平台”等 10 项科创项目精彩亮相,展示中医药智能化、现代化的前沿成果。
大会邀请金牛区人民政府、琼海市招商局进行项目推介,通过政策支持与平台搭建吸引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共筑中医药产业高地。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展示了人才培养、科研转化与产业协同的建设蓝图。全泰堂集团分享了以白芷产业融合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经验。会议还为学校成果转化专员颁发了聘书,推动打通中医药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13 日上午,在大会研讨基础上由校友企业家联盟进一步组织研讨分会,围绕“医工协同人工智能融合”进行深度交流。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校友企业文化及产品展示交流、海南中医药产业考察等配套活动。
(文、图|对外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