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师大报》

杭州印象

作者:文学院  马子越    
2025-04-23     浏览(84)     (0)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南宋吴惟信笔下清明时节的杭州,正是游人踏青的好时节。于我而言,清明赴杭,既是一场与唐宋诗韵的对话,亦是对人间烟火的深情凝望。

在前往地铁站的路上,自然与城市的交响曲悄然奏响。桥的支柱上密密麻麻缠绕着藤蔓,它们努力攀爬、蔓延,在桥顶肆意舒展,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围栏内,草木舒展,深红、墨绿、明黄,像是春色漫不经心泼洒的碎影,色彩斑斓。远处,一些建筑若隐若现,有的隐于绿荫之后,有的悄然探出一角,似乎在默默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那片树林更是层次丰富,深绿、浅绿、鹅黄交织在一起,自然与城市的韵律在此交汇。

我的第一站是灵隐寺。它位于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灵隐山麓中,山脚下是大片茶田。头戴蓑帽的采茶人分散在茶田间劳作。每天都有不少人慕名前来祈福,无论贫富,大家都神情庄重肃穆,虔诚地捧着香火,双手合十,向东南西北四个殿堂鞠躬,倾诉着内心的愿望。不远处,寺庙前的绿地上,鸽子在低头觅食,几个小孩试图用小手抓住灵活的鸽子。一边是未经雕琢的童真在自然中自由绽放,另一边是寺内袅袅升腾的香烟,在信仰中静静凝聚。而茶田间弯腰劳作的采茶人,仿佛也成了这幅画卷中的一笔——蓑帽掩不住眉间的专注,指尖掠过嫩芽的刹那,既是对生活的祈愿,亦是一种无声的修行。灵隐寺的钟声渐远,而这份由茶田、香火与童真织就的沉静,仿佛被山风轻轻托起,等待在下一程山水间落笔成诗。

我穿过层叠的绿意与喧嚣,继续前行,绕过最后一道山弯时,西湖的波光倏然撞入眼帘。此时,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已脱口而出。西湖很小,小到几步便能丈量苏堤与白堤的距离,听清风与石栏絮语千年;西湖又很大,大至一池碧水足以倒悬半部江南文脉,任涟漪漾开,皆是唐宋砚池未干的墨痕。我坐上游船,静静感受山风穿舷而过。近处的峰峦带着新雨的青灰色,远处的山峦淡成云墨,雷峰塔的飞檐仿佛挑着云絮,天际线也变得模糊起来,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西湖的美,灵动且富有诗意,水色山光相互交融,历史与自然在此刻完美契合,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诉说着悠悠往事。

离开西湖时,我乘坐了网约车。司机十分健谈,一上车就热情地招呼我们吃水果。车上有个竹编篮子,里面放着各种零食和新鲜水果。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有些害羞地挠挠头说:“晚上常接送喝醉的客人,清甜的橙子能让他们缓一缓神,路上也舒坦些。”

杭州的湖光山色,是诗亦是画。但真正叩击心弦的,却是行车途中那只竹篮——司机备下的鲜橙静卧其中,清甜驱散醉意,这也晕开了这座城市最温润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