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箫侣 任励治 徐恩哲 本报记者张雯怡
“毕业之后我应如何选择才更具发展前景呢?”“最近心情极为郁闷,思绪万千,感觉自己深陷困境。蒋老师,我能和您聊聊吗?”“我渴望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我该如何进行规划呢?”材料学院蒋文明教授刚刚结束几节课的教学,手机里便跳出了学生发来的若干条未读信息,话题涵盖学习、生活及人生规划等方面。如同往常一样,他定了定神,仔细阅读每一条信息,斟酌词句后逐一回复。
蒋文明是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2024 年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获得者,曾入选2021至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3 项,获评全国铸造行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等;指导学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中国铸造设计大赛一等奖、国家级大创项目、全国铸造专业优秀论文金奖等。
“只要同学们有需求,我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大家敞开,欢迎随时来找我。”正如蒋文明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实验班)201901 班的首次班会上所承诺的那样。多年来,除了授课和带领学生进行科研之外,为同学们“出谋划策”已成为他的日常。“我也是从材料学院毕业的,是大家的师兄,有困难就找师兄!”作为过来人,蒋文明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感悟:“有些路我曾经走过,包括弯路,我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平心而论,我认为您是这学期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中讲得最好的之一,谢谢您。”一名材控 1507 班的学生曾给蒋文明发来邮件,表达了对其课堂的喜爱之情。蒋文明深知,仅仅做一个知心的蒋师兄是远远不够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工作的重点。在他看来,育人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考试,而是要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科研型人才,让学生拥有研究型思维。
在课堂上,蒋文明紧密结合产业应用实例,将深奥枯燥的工科知识转化为生动翔实的教学内容。与传授知识本身相比,他更希望帮助同学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他要求学生用自己体会最深、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制作汇报 PPT。在共同交流、探讨及收集资料、整理组织文献和表达汇报的过程中,一名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也逐渐养成。蒋文明认为“无论今后是否从事科研工作,这种思辨和钻研的能力都将使人受益终身”。
“科研工作需要团队协作,而非单打独斗。与他人顺畅高效的沟通,是产出科研成果的有力助推器。我希望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蒋文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和“双创”竞赛,致力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的情商,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智商及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逆商。2020 级硕士研究生张政是受益者之一。当年,他曾为论文写作而苦恼不已。作为导师,蒋文明帮他打磨修改论文十余次,还不断为他加油鼓劲:“这是你科研的第一关,别放弃,坚持住!”除了论文写作,蒋文明还鼓励张政在寻求学术大咖的指导和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汲取经验,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
为了助力学生追逐梦想,蒋文明每年都会为学生的继续深造提供帮助。他不但悉心了解学生的特点,一对一地给予建议,还帮忙联系国内外名校的知名学者。一份份由他用心写就的推荐信成为不少学子继续深造的“敲门砖”,其中不但融合了每位同学的特点与优势,更饱含着他寄予的厚望。每年毕业设计或学位答辩结束后,蒋文明都会邀请同学们聚会联欢,为他们的未来送上鼓励与祝福。不少学生在毕业离校多年后还会特意回来看望恩师。
时隔多年,有的学子仍然难忘蒋文明的谆谆教诲:“感谢老师,您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并且一直对所在领域保持着热爱与追求,在持续的科研工作中给予我动力和指导。在大学时光里,每一次的班会或个人谈话,我都收获满满。您就像人生导师一样引领着我前行。”蒋文明说,每次看到这样的话,他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这是教师这份职业独有的幸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