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每个临床难题都是科研的起点

访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支小飞

作者:吴丹丹    
2025-03-16     浏览(64)     (0)

支小飞基于临床疑问开展科学实验,发现胃癌细胞与感觉神经元之间存在功能性神经元回路,为胃癌治疗领域带来创新性解决方案。他凭借科研成就和与国际接轨的视野,荣获多项荣誉和多项科研成果。


支小飞基于临床疑问开展科学实验 吴丹丹/摄


首次发现大脑以外的肿瘤与神经系统之间的功能性连接,研究证明了胃癌细胞与感觉神经元之间存在功能性神经元回路,为胃癌治疗领域带来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近日,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支小飞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Nociceptive neurons promote gastric tumour progression via a CGRP–RAMP1axis》(感觉神经元通过CGRP-RAMP1轴促进胃癌进展)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是南通大学、南通地区首次以唯一第一作者在CNS正刊上发表的高质量研究型论文。“85后”青年医生支小飞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为学校医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璀璨光芒。

科研和临床实践深度结合

2015年,支小飞从南京医科大学本硕博九年制毕业后,进入通大附院成为一名胃肠外科医生。胃肠外科的患者病情往往较为复杂,重症患者占比较高,这对围手术期、手术期的综合管理提出极高要求。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手术前后及术中采取围术期放疗、化疗、免疫等的综合治疗方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临床工作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术后胃癌患者一旦病理检查发现存在神经浸润,往往预后不佳。基于临床中的疑问和对前沿研究的判断,他决定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科研工作。

2020年,支小飞获得中国博士后派出项目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前期国内科研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外科医生的专业优势,成功建立并完善了多个动物实验模型,进而发现感觉神经元能够释放一种名为CGRP的神经肽,而肿瘤细 胞 表 面 存 在 着 CGRP的 受 体RAMP1。当CGRP与RAMP1相互结合后,会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最终导致胃癌病情恶化。这一重要发现揭示了胃癌发展的全新机制,为胃癌治疗领域带来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尤其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指引了全新方向。

在支小飞眼中,每个临床难题都是科研的起点,科研的成果最终要应用于临床。只有这样,科研才具有实际价值,造福患者。

国际接轨拓宽视野

在美国攻读博士后的近三年时光,是支小飞汲取知识、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段宝贵的经历,他深刻领悟到医学无国界,博采众长、与国际接轨是推动医学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思维相互碰撞,国外同行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先进方法,为他的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通过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他不仅能时刻紧跟国际医学科研前沿动态,还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华,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荣获美国癌症研究协会颁发的“杰出学者奖”、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杰出研究者奖”等多项殊荣。

科学研究犹如一片广袤无垠的未知海洋,没有固定的航线和模式,需要科研人员具备勇于质疑、敢于突破的精神,不断打破旧有的思维枷锁,探索全新的科研路径。在全球化的科研浪潮中,支小飞深知英语的重要性,认为英语是连接全球科研人员的桥梁,是获取国际前沿科研信息、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工具。因此,无论是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线上学术研讨,还是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撰写和发表科研成果,他努力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尽力打破语言障碍,与世界各地的科研精英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汲取多元的科研思路和创新理念,为自身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

热爱与坚持成就未来

科研之路漫长且布满荆棘,唯有真正热爱,才能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坚持不懈。

回顾支小飞的科研历程,对科研的热爱是他不断前行的原动力,坚定不移的执着则是他攻克重重难关的有力武器。他自博士阶段至今,已经在胃癌与神经领域跋涉了10年,攻读博士后期间仍保持每天12小时的实验强度。至今,他的文献管理软件里已经收纳超过2000篇文献。

支小飞的成长与成功,也离不开医院和科室为他搭建的广阔平台。作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俊才计划”培养对象,医院不仅投入资金帮其建设先进实验室,还与国内顶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以此持续拓宽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截至目前,支小飞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支小飞表示,未来将以一颗赤子之心潜心学术,在科技的前沿尖端以热爱铸造奇迹,为医学发展的浩浩灯火,燃起一份自己的微光。(吴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