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他带领学生打通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通途

2025-04-15     浏览(20)     (0)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自动化学院陈欣老师带领学生打通理论与工程实际通途,培养并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陈老师有指导“三原则”,培养学生扎扎实实打基础、实事求是保可靠、规矩严格成习惯。学生们毕业后成为核心技术骨干,继续发光发热。






  近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行,众多大国重器“首发首秀”。在现场,有一位老师,正驻足考察最新成果,寻找灵感。他曾作为技术专家参与部分展出型号的研制工作,他就是带领学生打通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通途、自动化学院陈欣老师。
“面向工程应用,必须较真!”
  西北戈壁,茫茫大漠,在千米海拔高原之上,气候多变、黄沙漫天……在距离南京近2000公里的甘肃,守着某型号高新技术项目的攻关,陈老师一守就是八年。“每年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都在外场出差,经常是从五一前到十一后,从夏装到了冬装才回家。”
  扎实的工程经历给他带来切身感悟:“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际应用需求,有很大的距离。这不是纸上谈兵。”
  “做飞机工程项目研究,一定要将问题在地面解决。车船如果在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停下来,但飞机停不了。”面向工程应用,必须较真到底,不能有一丝马虎!
  他带着团队对着复杂工程问题中一个个“关卡”发起冲锋,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到了最终试飞环节,连续飞了300多个架次都没有出现问题!
  成功研制国内首型四维导航与飞行控制计算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再接再厉,他们挑起国家某“863”项目大梁,苦战十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套三余度飞行控制计算机,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三原则”
  秉承始终面向工程实际的信念,从硬软件开发、测试到外场实验,陈老师身体力行带领学生投入工程,“学生们没怎么出过校门,对于所学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中很迷茫。结合项目实操,他们的目标会更加明确,这对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很有帮助。”
  如何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陈老师有他的指导“三原则”。
  扎扎实实打基础。“扎扎实实打好理论基础,与国家实际相结合。”博士生李伟刚入学时,在自动控制原理理解等方面基础薄弱。陈老师了解情况后,专门在实验室针对性地帮他补习。他还将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学等融入指导教学中,结合自身项目经历帮助学生理解国之所需。
  实事求是保可靠。他告诫学生要严谨细致、不厌其烦,“一是一,二是二。弄虚作假做工程项目是绝对的大忌!努力了99.9%,最后0.01%不行,那么结果就是0。”
  规矩严格成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硕士生廖洪瑾没有想到,一次开会迟到,陈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他们:“如果连基本的时间观念都没有,怎么在严谨的科研道路上保持精确性和效率?如何确保实验按计划推进,并获得可靠的研究成果?”感到深深羞愧的廖同学,从此深刻意识到守时、守约的重要性。“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团队的追求”
  学生们谨记陈老师的教诲:“无论科研还是项目都要从工程角度出发,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共同的理念指导下,师生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陈老师说:“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我们团队的追求!”
  毕业后,学生们坚定立志报国的信心与决心,在科研工作中勇挑重担,入职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工业611所、航天八院等单位,走向国内无人飞行器控制领域,成为核心技术骨干,继续发光发热。
  “做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人。”陈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到的。他带出了飞行控制研究所一支国内首屈一指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科研团队!
  博士研究生王威振记得,“每到毕业季,陈老师都会亲自给我们拍毕业照,耐心地帮我们选景、安排站位和摆造型,一拍就是一上午,学校的每个角落都不能错过。我嘴里喊着‘茄子’,逆着光看向陈老师时,发现这位扎着马步、举着相机、微笑着的长者,是这么的可爱!”
  当全国各地的学生回到学校,与陈老师分享成长的喜讯时,他说:“这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刻!” (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