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为清明。“清明农事忙,万里皆春耕”,仲暮春分,天朗气清,草木萌动,农民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播种一年的希望;“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光荡漾,草木发华,人们与亲友携手踏青,共赏佳景;“相思莫让清烟扰,一束鲜花寄故人”,清明祭扫的传统让思念随风蔓延,翻越山海。清明万象,情思难却,造就“万象”的是泱泱大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文化异域性,而造就“清明”的却是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相同的情思。春风如许,时光美景“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四月春光正浓时,满城春色,新绿葱葱,娇蕊芬芳,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这份生机勃勃的美,或是藏在洒落的阳光里,或是飘在花朵的芳香里,亦或是躲在绵绵的细雨里。中原的清明和江南的清明是两种不同的美。中原地区多平原,兼有山地、丘陵,受海洋影响少,清明时节大多艳阳高照,天朗气清。树木新绿,枝头吐露出嫩芽;草原开始返青,远望如同黄绿交织的地毯,一树一草,勾勒出独具特色的清明画卷。河流、湖泊经过融雪和降雨,水量激增,溪流奔腾,波澜壮阔。如果说中原的清明给人爽朗之感,那么江南的清明则给人带来无尽的柔美。都说“烟雨江南”,清明时节的江南是朦朦胧胧的。推开门,微风和着丝丝细雨缠绵地吻上人们的发丝,盛放的油菜、杜鹃,为湿润的空气带来几分香甜。清明时节,校园里也有无尽的美。四月的海大,被樱花包围着。“樱花在风的诗里,春天被折进纸里”,粉色的花瓣点缀在枝头,肆意绽放酝酿了一整个冬日的生命,微风掠过花瓣,纷纷扬扬洒满整个校园,落入你我的心间,蔓延着春日的气息。正如林清玄所说“在那满树的樱花中,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璀璨,看到了春天的希望。”揽月湖上,碧蓝色的水是春的写照,湖面浮光跃金,阳光洒下金光点点,把冬日的沉闷化作春日的鲜妍。春光好景,海大学子怎能辜负?沐浴暖阳之下,在图书馆里安静自习,或是沉浸花香之中,在教室奔赴学海彼岸,亦或约上三两好友穿梭校园,寻找枝头新绿,共赏百花盛放,将自己也融入春色之中。笔上忧思,情寄清明清明既是赏玩春光的时节,又有祭扫祖先的传统,自然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对象。在古今文学家的笔下,这个日子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宛如一方情感的调色盘,融汇了愁绪伤怀、宽慰释然等诸多情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早在千百年前,杜牧就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清明的哀愁。哀思悼念是清明不可或缺的主调,“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在白居易笔下,春景也饱含生死相隔的怅惘。棠梨花开,白杨抽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却拦不住人们心底奔涌而出的对逝者的思念。现在,亦有许多人在清明缅怀英烈。走进烈士陵园,看墓碑林立,忆往昔烽火。在清明追思中,那些为民族独立奋勇拼搏、为人民幸福舍生忘死,最终英勇捐躯的英雄们,化作永不陨落的星辰,于历史的浩瀚苍穹中闪耀。生者以笔作祭,墨香晕染哀思,祈愿英烈英魂永安。这份深沉悼念,深嵌厚重历史纹理,满盈炽热家国情怀,于岁月中镌刻永恒。都说“伤春悲秋”,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成为关于清明亘古不变的主题。晏殊低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慨春光易逝,繁花凋零,此刻,清明的雨成了愁绪的催化剂,打湿了对春景的眷恋。在无边丝雨里,自然的更迭、生命的律动,都化作对时光荏苒的慨叹。黄庭坚写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桃李欢笑、草木欣荣与荒冢的死寂形成反差,在自然循环、新旧交替间感慨人生无常,思索生命真谛。当然,清明并非只有哀愁,也有享受春光的愉悦。清明前后,东风骀荡,景色秀丽。在程颢眼中,清明是出游的好日子,“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而千年之后的丰子恺则说清明是“借墓游春”,无上乐事。从屋内来到屋外,赏桃花,吃美食,看青山绿水,感自然馈赠,他“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对于久居“水泥森林”的当代人而言,清明时节,暂别喧嚣与忙碌,奔赴自然去探寻那蓬勃春色,内心所涌起的畅快惬意,必定远超寻常。寒冬过后,春风轻拂,大地万物挣脱酷寒,重焕生机。与此同时,疲惫的心灵也冲破枷锁,恢复活力。情感的长河蜿蜒流淌,不同心境之下,文人的各色情感碰撞交织。这些在清明生发出的饱含真情的文字,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寻得共鸣,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追根溯源,弦歌不辍《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往今来,若说诗歌文章道出了文人大家们对于清明时节的无限感怀,那么各类古籍府志中的记载,则从更为广博的角度助力我们寻根溯源,领悟清明习俗中反映的中华文化内核。清明时节的天气,是杜牧笔下的“雨纷纷”,也常如王羲之所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因而人们在此时并非只进行祭祀悼思,而是也将清明视为游春赏春的好时机,使其兼具无限意趣与深远意义。曾子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意思是说,要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虔诚祭祀远代祖先。在古时,每至清明节,无论官员士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外出祭祀扫墓。由此可见,中华民族重视传承的观念自古便有。恰是这源远流长的节日习俗,积极影响着华夏大地“孝”与“德”的传承,令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在强大民族凝聚力之下始终顽强。然而浮岚暖翠,水木明瑟,良辰春景岂可辜负?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这生动展现了清明时节人们在扫墓、哀恸过后一同踏青的图景:围坐在郊外或花园里尽情欢饮,不醉不归。此外,清明节习俗多样,并不仅仅局囿于扫墓踏青。家家插柳寻平安,门外小儿放纸鸢。再比如吃青团,斗花草,蹴鞠拔河打马球,可谓是体育饮食无一不有。“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趁兴而游,看尽烟雨朦胧。浮白载笔,绘满韶光淑气。四方细雨缕缕,牵绕每一丝对先祖的悼念,这份深沉的追思,经岁月沉淀,凝聚成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根基。美景、真情、代代相传又时时创新的民俗,这些元素如拼图一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构筑清明万象。但纵使清明的文化符号万般变幻,传承始终如古树长青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