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师大报》

母校恩情似柳丝

作者:罗德潮    
2025-03-31     浏览(11)     (0)

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在陕西师范大学四年的多彩生活,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深厚。文章强调了母校和老师们对他的教育和培养,以及柳丝对校园生活的重要性和深刻影响。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以及继续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愿望。

父母远去,爱妻早逝。他们对我的恩情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我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给我以恩泽和教诲,授我以知识与技能,影响了我的一生。

每当想起阔别了60载的母校,我常常心驰神往,感慨万千。大学四年的多彩生活,一物一景,大事小情,像电影镜头分明,似万花筒多彩,于眼前闪烁不息。我对母校的情思,恰似图书馆北侧大道两旁的万千柳丝,随风飘逸,轻拂着我的肩背,慰藉着我的心扉,久远绵长,温馨无比……

毕业后半个多世纪的生活里,每当回忆起母校的容颜,闪现在脑海里的,总是校园中长长的柳丝。是的,这是校园里的显著标志,更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及母校,回忆大学生活,那大道两旁高大壮实、枝繁叶茂的柳树总在我眼前浮现,一幕幕往事如同垂天而下的柳丝,拉开了记忆的帷幕。

入学那日,红色的校车把我们几十名新生从西安火车站接到学校,那动人的情景至今难忘。忘不了老师们的热心周到,也忘不了同学们迅速相识的温馨场面。大学期间,我们学习了中文系几十门课程,充满新奇与欣喜,领略着教授们的渊博学识和谆谆教导,尽享校园的温馨美景。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我被古都西安的宏丽典雅和母校的出彩靓丽深深震撼,融入现代化名校的氛围中,内心满是幸福。

记忆深处最刻骨铭心的,是各科老师的传道授业。他们不仅知识渊博,讲述清晰,而且循循善诱,教书育人,为我奠定了从业基础和退休后的文学创作基础,让我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四年中,古典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文学和写作这几门课让我收获最大。朱宝昌老师讲《离骚》时形象生动,知人论世,让我深受启迪,至今历历在目。高起学老师讲解《文学理论》条分缕析,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学理论基础。马家骏老师讲课声音高亢,感情充沛,气势恢弘,讲外国文学时引用的那句“你去看一看哈瓦那,那是天堂般的地方”,至今仍在耳边回响,影响着我的教学和晚年创作。高斌和余学文老师的写作课各有千秋,前者教会我分析诗文的路径,后者指导我把散文写得有序而多情。我晚年创作的几百篇散文随笔,其文质和文采都源于他们播下的种子。还有不少学科的老师,都从不同角度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

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令人记忆犹新。我们在联合教室聆听本地及全国各地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在教室、草坪、花园里学习讨论,各抒己见,思维活跃,在思辨争论中更加成熟,收获满满。

劳动时,我们常与学校园林师傅谈心交流,听他们讲解柳树的传说,介绍师大绿化的特色。一位徐姓师傅说,师大的柳树品种优良,树干高大粗壮,柳丝又顺又长,随风舞动,婆娑多姿,正如唐诗人贺知章所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还说,师大柳丝四季不同,富有诗意:春天柳叶翠绿,柳絮飞扬;夏天枝繁叶茂,一片碧玉,浓密的树荫为校园带来清凉;秋天柳丝拂面,情深意长,晚风荡漾,如舞女弄姿,别有风情;冬季柳叶渐落,繁茂的枝条上压着皑皑白雪,银装素裹,更加妖娆。他还讲了左公柳的故事,让我们对其生命力强大、耐寒耐旱的品质肃然起敬。在工人师傅眼中,柳树是神奇的;在学生心中,柳丝是温馨的,它陪伴我们成长,如同家人一般。

最难忘的是1965年初夏的一天,副校长郭琦在图书楼北侧柳阴下给全校1965届毕业生作离校报告。他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勉励大家:“毕业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走上工作岗位后,希望大家既要有松树的风格,不畏严寒酷暑,傲然天下,又要有柳树的品质,适应性强,富有生命力,永远扎根群众,深入生活,为建设现代化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我们毕业班同学深受教育,倍感鼓舞。带着郭校长的殷切嘱托,记着母校的深情期望,我们面对纤长的柳丝深情惜别,走向五湖四海、大江南北……

多年来,每当我们遇到坎坷、情绪低沉时,仿佛有母校的前辈在注视着我们,激励我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每当我们取得成果、收获成功时,他们又会告诫我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嘱咐我们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那些风中飞舞、欢乐向上的柳丝,仿佛在向我们招手,唱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高昂战歌,启示我们长期坚守,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鼓舞我们爬过道道坎坷,冲上座座高峰。作为母校的精神象征,师大的柳丝陪伴我们从青年到壮年,从青涩到成熟,从困惑到成功。我们在柳丝的陪伴下一路高歌,一路拼搏,一路成长。我是母校1965届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常念着母校的深情厚谊和如山恩惠,铭记那些美好的学习生活往事,思念那些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老师们,不忘同学们的帮助和古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精神鼓舞,以及美化校园的工人师傅们。母校永远镌刻在我心里。

回首85载人生,我的学识和技能大多来自母校老师的栽培和影响。我晚年创办杂志、坚持写作,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退休20多年来,我完成著作16册,近400万字,又将近万本书赠送社会。这都是母校老师、前辈们培育指导的结果。母校正如柳丝一样绵长细腻,始终滋润着我的心田,日久弥新。

师大的柳丝,是我的根和魂。在我心中,象征着母校恩情的柳丝一直在眼前舞动,鼓舞我不断进步,讴歌人民,老有所为,力争成为合格的“人民歌手”。年届八五的我还能写作多久,我不想多虑,只知如柳丝般活泼地飘动,紧张地生活,如柳身一样屹立土地,不断壮身扎根,衍生更多更长更壮实更优美的柳丝,自豪地舞动于祖国的蓝天,高歌于美丽的山川大地……

(作者系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