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大报》

《哪吒2》——

中国古典舞的动画演绎与东方美学的时空共鸣

作者:舞蹈学院郑玉德    
2025-04-15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中,中国古典舞的韵律与动画影像的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对话。不仅通过角色动作、场景调度和视觉语言展现了古典舞的审美内核,更以动画这一现代媒介为载体,将传统舞蹈的“形、神、意”融入叙事,创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振。

一、动作设计中古典舞的“形”与“势”

《哪吒2》的角色动作设计堪称一场“动态的舞蹈”。哪吒的混天绫舞动如行云流水,其轨迹的弧线与中国古典舞中的水袖技法异曲同工,既展现力量又充满柔美。在哪吒与敖丙的终极对决中,两人腾挪翻转的动作编排,借鉴了传统武术与戏曲身段的节奏感,尤其是敖丙的龙族身份使其动作兼具“游龙”的飘逸与“剑舞”的凌厉,更像是一场水下芭蕾表演。这部影视作品的导演戈弋提到,团队在动画表演中融入京剧的“拿腔拿调”,太乙真人挥动拂尘时的仙风道骨,正是戏曲中“亮相”与“走圆场”的动画化呈现。这种设计让各个角色的肢体语言超越了单纯的动作表达,成为传递情感与身份认同的符号。

二、场景构建内舞台空间的虚实转化

影片中场景的设计暗含中国古典舞的舞台美学。陈塘关的市井烟火以横向平移镜头展现,更像是传统戏曲中的“一桌二椅”的展现,通过简约的视觉元素构建叙事空间。而东海龙宫的水波光影通过粒子特效模拟出流动的帷幕,让人联想到古典舞舞剧《洛神赋》中水袖翻飞营造的虚实意境。值得称道的是“混沌星云”镜头的设计,水墨晕染的粒子运动与古典舞中的“云手”“盘腕”动作形成视觉同构,将抽象的自然之力转化为具象的肢体语言,让观众在科技感中窥见东方美学的灵魂。

三、情感表达上舞蹈化的叙事

节奏中国古典舞讲究“以情带形,形神兼备”,这一特质在此影片中的角色塑造中尤为突出。哪吒的微表情通过面部捕捉技术实现细腻变化,其愤怒时的瞪眼与古典舞中“怒目”的程式化表情如出一辙,而敖丙垂眸时的忧郁则暗含了“悲旦”的含蓄美。通过剪辑节奏模拟舞蹈的“起承转合”,哪吒与父母踢毽子的温馨段落采用慢镜头配轻快伴奏,宛如民间舞的欢快片段,最终决战时的快速切镜与鼓点配合,则再现了古典武舞的激昂张力。

四、哲学隐喻里身体与命运的双人舞

影片将哪吒与敖丙的关系塑造成一场“命运的双人舞”。两人从对抗到共舞的转变,暗合古典舞中“阴阳相生”的哲学。敖丙的蓝色长袍在战斗中像长绸舞般展开,与哪吒的火焰纹红绫形成色彩与动态的互补同时也象征水与火、柔与刚的辩证统一。这不仅呼应了道教“祸福相依”的辩证思维,更以舞蹈化的肢体冲突解构了传统神话中的正邪对立,使故事成为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现代性寓言。

《哪吒2》的成功,在于它并未简单挪用古典舞的符号,而是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动画的语法。影片中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划过银幕时,看到的不仅是数字艺术的突破,更是千年舞魂在赛博空间的重生。这种创作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以当代语言重新编排其基因密码。

动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编舞者,让世界接受东方美学,更需要的是本民族特点的极致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