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崛起,对人类而言有利,还是有弊?通过AI技术,在文化长河中,我们置身其中,如临其境,更甚者还能与古人进行一场跨时空的交流。可是仅凭AI的代码,如何能够注解我们蕴含了千年的温情?
当2024年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九色鹿在投影中扬起前蹄时,当甲骨文的龟甲裂纹在算法中舒展为可交互的立体模型时,我们正在经历文化传承史上的第三次介质革命。如果说竹简到纸张的转变让文明得以轻装前行,印刷术的发明令思想突破地域藩篱,那么人工智能则让文化基因获得了裂变式传播的可能。安阳殷墟博物馆的AR导览系统中,游客对着残破的卜辞挥动手势,那些曾被郭沫若称为"天书"的符号便在空中舒展成动态叙事——商王武丁的占卜场景与当代程序员编写的解码程序,在算法的催化下产生了跨越三千年的对话。
然而在技术狂欢的背后,文化原真性正在经历微妙消解。某博物馆用AI生成的"理想化"敦煌飞天,虽然符合现代审美却丢失了北朝壁画特有的犍陀罗风格;短视频平台泛滥的"戏说甲骨文"动画,用娱乐化叙事冲淡了文字背后的巫史传统。更值得警惕的是,当算法推荐系统不断强化用户的文化偏好,我们可能正在建造无数个"文化茧房"——年轻人通过AI滤镜看到的《千里江山图》,或许只是算法根据点击率合成的青绿山水碎片。
在这场变革中,技术的双刃性愈发凸显。南京某高校用AI复原的六朝乐舞,虽精准模拟了陶俑姿态,却无法重现《广陵散》琴声中"声繁拍急"的生命震颤;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厅里,VR技术完美再现了《女史箴图》的绢本质感,但观众再难体会项元汴收藏印旁那句"子孙永保"的郑重期许。这些缺失提醒我们:文化的深度不仅在于物质形态的存续,更在于精神血脉的绵延。
文明的星河中,人工智能终究是折射光芒的棱镜,而非光源本身。正如云冈石窟的佛像在千年风沙中渐失金身,却在光影重现时让众生重见拈花微笑的禅意。当我们在算法的洪流中打捞文明碎片,既要善用新技术拓展文化传播的维护,更需身体力行,以自身为介质接纳传承人类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