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伟明,男,中共党员,商学院2024届经济统计学专业,2020年退役返校担任2024届经济统计学班长。入校以来连续三年获得专业一等奖学金,荣获“三好学生”“社团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大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获江西第九届“华创杯”调查分析大赛获省级一等奖、正大杯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省级二等奖、大学生素质拓展大赛一等奖、“庆党百年奋进前行”主题拔河比赛一等奖、第九届体育运动会集体项目“鼓动人心”二等奖等。现已入职国家税务总局瑞昌市税务局。
淬炼:军营烙印的成长底色
“人生得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才算完整。”在2018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后,为了完成儿时的梦想,付伟明选择保留学籍,应征入伍。从大学到军营,前路虽充满未知与挑战,但18岁的他毅然决然选择了投身军队大熔炉,奉献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军队是小型社会,教会我为人处世,锻炼了我的心气和性子,也磨炼了吃苦的意志。”两年军旅生涯,留给他的不只是皮肤上晒出的古铜色。战术训练时咬牙坚持的每一分钟,野外拉练时浸透衣背的汗水,淬炼出他“再苦再难也要冲到最后”的意志。
碰撞:在考研与考公之间的抉择
“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所以再难我也会坚持下去。”“从退伍复学的第一天起,我的计划就是考研。”付伟明回忆起最初的目标。退役士兵考研专项计划和加分政策,为他提升学历、拓宽就业选择提供了契机。然而临近大三上学期末,现实问题逐渐浮现,“参军经历让我比同龄人大两岁,读完研究生又需三年,未来的就业环境未必更好。”春节时亲友的考研建议与深夜图书馆的反复思量激烈碰撞,最终他听从内心的声音,认为考公或许更符合现实需求。备考期间,他将这份信念化作书桌前拼搏的身影,“我反复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最容易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再咬咬牙冲一次就好了。”
协奏:独行与共进的信念交响
“没想过放弃,成功和失败可能只差那么一分钟,甚至一秒钟。”为准备笔试,付伟明选择暑假留校。返校后他与三位伙伴并肩作战,虽因学习节奏不同各自为战,却始终保持着“互相比较、激励”的默契。“就像在部队时,训练撑不住总有战友拉你一把。”他们交流学习情况、偶尔聚餐放松,甚至同步进入面试环节。付伟明坦言,“集体协作的力量,在于让你知道不是孤军奋战。”
站在新起点回望来路,那些雪夜摔过的跤、凌晨四点的教室灯光、电话里咽回去的委屈,都已将生铁淬成了铠甲。南昌的纷飞大雪,是他考公路上最深刻的记忆。参加面试培训班时,他每天从清晨六点奋战至深夜,背诵、听课、模拟、复盘循环往复。
五公里的上课路,他一边骑共享电动车一边撑伞在光滑的路面上前行,睫毛凝霜,手指冻得通红。一次冬夜,他不慎摔倒在雪地,那一刻,满心的疲惫与不甘涌上心头,“考公这一路,忽然感觉自己吃了很多苦,如果没考上那该有多心疼。”面试准备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上台答题展示学习成果时,紧张让他频繁嘴瓢,刺眼的“C”评级令他备受打击,甚至一度失去信心。深夜,他拨通父亲的电话,一句哽咽的“想你了”饱含委屈。但第二天凌晨四点,他又准时出现在教室,站在讲台反复练习。此后几天,他主动举手上台回答问题,一点点找回自信。
后盾:温暖相伴的力量源泉
“坚定自己选择,一定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管周围的人是否看好你,但请你自己一定要相信你自己。”这不仅是付伟明考公路上的信念支撑,更是他想传递给学弟学妹们的宝贵寄语。
备考路上,他并非孤军奋战。笔试阶段与战友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并肩,面试期间借住在南昌兄弟家的暖心支援,还有父母那句“支持你的任何决定”,织就成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获得理想工作的他,回忆往昔感慨万千。在谈及最大变化时,他目光灼灼,用“更加自信”四个字形容自己。不过,更令他触动的是看到父母在邻里之间逐渐舒展的眉头,脸上绽放出自豪的笑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但行前路,莫问西东,这或许正是他用青春书写的最好注脚。
(文/本报记者 钟雨香 李舒婷 何佳琪 汤欣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