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两路”精神在长安大学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李可 郭洋    
2025-04-16     浏览(98)     (0)

“两路”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伟力,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建设领域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展现出对理想、事业的坚定与忠诚,彰显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诠释了交通人铸就、守护、传承“两路”精神的光辉奋斗历程,充分体现出交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和职业操守,是新时代交通精神的生动体现。

文化记忆既关于过去,又指涉未来。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观照古今,从文化记忆视角搭建起联系历史和未来的桥梁,这为“两路”精神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化记忆理论中时间的绵延性和空间的广阔性与“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非常契合,其文化连续性和身份认同与历久弥新的“两路”故事具有契合性。人物和故事是历史的两个重要维度,而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和交通文化都是承载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从文化记忆视角对“两路”精神进行审视研究,尤其是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讲好当年“两路”人物的“两路”故事,这些是很有价值的有益探索,也为交通类高校做好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特质鲜明的路径选择。

“两路”精神的内涵需要与时俱进,而它所包含的文化记忆属性决定了“两路”精神需要在记忆中传承、于传承中创新。如何在新时代不断强化交通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让其在整合重塑包括创新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彰显出从文化记忆属性做好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作为当年“两路”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今日“两路”精神的忠实践行者,长安大学建校7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两路”修筑过程中,一大批“长大”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和“两路”精神在新时代激励着更多的后辈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祖国交通事业的壮丽诗篇。

记忆符号:深度参与当年“两路”修建的“长大”

作为载体符号,“两路”精神已成为“两路”建设者对当年修路历史的文化记忆。而越是可感可知的载体形式就越能唤起亲历者的集体记忆,这一集体实践正是形成“两路”集体记忆的最直接来源。由于当年参与“两路”的建设者大多已经去世,不多的健在者已是耄耋之年,精力和表达能力有限,做好这一群体口述史的“抢救性”采访迫在眉睫。基于此,从原始的人物档案中搜集、整理、挖掘当年“两路”建设者的相关资料和素材,是呈现“两路”故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长安大学深入挖掘校史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校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拓展文化育人路径,在师生校友中形成“人人都是学校历史参与者,人人都是文化记忆传承者,人人都是学校发展见证者”的良好氛围。讲好“两路”故事是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在文化层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长安大学注重以此筑牢年轻一代的精神信仰和文化根基。校史文化传播中,“身边人”的“身边事”大大增强了文化育人的感染力,老一辈“长大”人积极投身“两路”建设,从事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建设新时代跨海集群工程等诸多动人故事,激励着年轻一代“长大”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刘良湛,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西北交通学校(长安大学前身之一)副校长,他是“两路”修建的先驱和杰出代表。青藏公路的建设,刘良湛功不可没。当年,正是他力主由青海入藏修路。“经彭德怀批准,西北交通局应西北进藏支队范明将军之请,派了一名得力的工程师随军由青海入藏。关于从青海入藏的设想,最初是我向霍维德(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后任西北交通学校校长)提出的建议。在他的支持下,我和这位工程师到西宁找了几位多次进藏的藏族商人作了详细的调研了解,论证了由青海入藏的可行性。这次派工程师随范明支队进藏,正是这种设想的具体实践。”在采访中,刘良湛为后辈欣然题词:“继承和发扬修筑康藏、青藏公路的精神,为建设‘四化’、建设社会主义交通事业而奋斗。”

梁锡伯,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元老。他是川藏线上第一桥———飞仙关桥的设计者之一,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桥梁设计科副科长。他采用各种不同直径的钢丝绳修建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这样的设计方案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全新的尝试。飞仙关桥建成之后,梁锡伯又先后设计并指导修建了川藏线上的其他8座钢桥,一座座飞虹相继建成,为川藏线顺利通车打通了一个个“阻塞”的关键节点。

王贞达,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元老。1951年,他大学毕业后即被分配至西藏第一工程局投身川藏公路建设。他先后承担过预算、工资、材料、决算等多方面工作。工地办公条件艰苦,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办公桌,王贞达在膝盖上垫块黑板当桌子、再铺上图纸,就这样进行早期的工程计价和预算等工作。逐渐地,他从一名见习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员。川藏公路工程结束时,王贞达荣立个人三等功。

左溪田,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元老。195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到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院第五分院担任技术员。1955-1956年,他先后跟随测量队前往西藏、四川参加“两路”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在艰险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左溪田与测量队员手握罗盘、背驮测绘仪,翻越一座座雪山,跨过一个个无人区,为“两路”的养护提供了许多珍贵翔实的地质资料。在青藏公路勘测等工作中成绩显著,左溪田先后获得“先进生产者”“甲等奖”等荣誉。20世纪50年代,长安大学千余名师生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奔赴“两路”修筑第一线。1952年毕业于西北交通学校的史天明,在筑路过程中他先后7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特等劳模,是青藏公路上尽人皆知的标兵。如今,在长安大学新修建的校史馆里,几张黑白照片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中,共和国的开路先锋在海拔5000多米的甲皮拉山顶战天斗地;公路为媒、冰雪作筵,在川藏线的施工现场,张雨化和爱人手捧一束野花,并肩坐在折叠凳上举行了一场简单而特别的婚礼,藏不住的幸福和喜悦从两人的笑容里满满溢出……时至今日,许多当年参与建设的师生已作古,但他们的壮举早已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滚滚洪流。青史长留照古今,学校师生不会忘记他们,一代代交通人不会忘记他们,历史永远记得他们。

记忆传承:后期参与“两路”科研养护等工作的“长大”人

文化记忆是动态的建构过程,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在凝练过去的基础上要紧跟时代发展,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实际,适当调整和改变载体,以实现文化记忆的现代化构建,最终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两路”通车后,冻土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公路时有损毁,为保证“两路”持续畅通以及尽早实现“黑色化”,一大批参与科研养护等工作的人员奋战在“两路”沿线,他们同样是承载“两路”故事的亲历者群体。

青藏公路全程穿越760公里的冻土地区,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区长达550公里。自1954年12月通车之时,路基下沉塌陷频发,这给公路的养护和正常通行带来严重影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王秉纲、胡长顺、马骉、窦明健等一批“长大”人纷纷踏上青藏线,历经多年研究,终于攻克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的核心技术,为促进冻土工程技术发展、提高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水平作出突出贡献。2003年8月,胡长顺在一次科考途中不幸遇难,他将自己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200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长安大学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徐文强,博士,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现任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作为当年交通部选派的第八批和第九批援藏干部,曾任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作为当年雪域高原的“施工队长”,他对西藏的交通路网建设如数家珍:“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每年新增的公路通车里程相当于净增两条“两路”。青藏线、川藏线全程实现“黑色化”,全长1140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程已达到二级公路水平。

记忆弘扬:新时代建设跨海集群工程的“长大”人

文化记忆的真正作用不只对过往的人和事形成客观认识,且过去的史实建构成可以印证当下和启迪未来的共识。文化记忆视角下,“两路”故事的讲述是对精神的弘扬和升华,助力“两路”精神焕发与时俱进的时代光芒。党的十九大以来,建设交通强国迈入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动员令。2021年10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长安大学开展公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技术研发与应用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长安大学获批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建设交通强国是新时代赋予全体交通人的核心课题。作为一所与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同向同行的特色高校,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长安大学责无旁贷。校风源于传承,一代又一代“长大”人以“两路”精神为指引,奋斗在祖国交通建设一线,在众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无数“长大”人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两路”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屡创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似一条美丽的“项链”将三地紧密相连。这是一条集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交通强国建设意义于一身的重大工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我国在“一国两制”政策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它的建成体现了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加深了三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力推动了大湾区融合发展。港珠澳大桥不单单是一座桥梁,还是又一座“金桥”,更是将港澳与大陆紧密联系的纽带。此外,在路桥隧等交通领域,港珠澳大桥亦创下多项世界之最,让中国在世界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同时,它也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是中国现代科技智慧的优秀代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纪工程”。

业界有言:“一座港珠澳,半壁‘长大’人。”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总体规划、前期施工方案制定,还是管理、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环保等环节,有一大批“长大”人努力践行“两路”精神,全面参与大桥建设。其中,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局长助理高星林、管理局三地联合办公室负责人门小雄、“海豚塔”的设计负责人文锋,包括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论证专家、沉管隧道技术专家、中交公路规划院副院长徐国平,获评“最美南粤交通工匠”的大桥桥梁主体工程CB07标项目经理杨东来等,一大批长安大学优秀校友贡献了创新智慧和力量。此外,长安大学还有6个科研团队全面参与大桥建设的科技攻关等工作。

2024年6月30日正式通车的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这是当今世界上综合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项目建设对于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战略,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粤港澳大湾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战略及现实意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包括设计、科研、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一大批“长大”人再次深度参与,努力践行“两路”精神。马二顺、金文良等一批长安大学校友是建设单位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的骨干力量,施工单位还有包括深中通道勘察设计总负责人徐国平、深中通道桥梁设计负责人吴明远等一众校友。长安大学的5个科研团队也深度参与项目的科技攻关和施工质量咨询等。

新时代,修海上之路、筑海上之岛、掘海底之隧,“长大”人和数以万计的交通人一起与时间赛跑、与挑战博弈,在伶仃洋上修路架桥,在海底深处“穿针引线”。建世界最长最宽的海底隧道,造全球最高的海中悬索桥,筑世界首座水下高速互通立交……新时代的交通人用智慧、心血与汗水奋力谱写交通强国建设的新篇章。一个个重大工程、一项项科技攻关,在国家建设和交通行业发展的进程中,都有“长大”人矢志创新、不懈奋斗的身影。在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交通人意气风发、步履铿锵。

来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节选,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长安大学公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