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西农垦集团 - 《广西农垦报》

带着钱包去买菜

2025-04-16    

文章讲述了作者带着钱包买菜的故事,回忆了菜市场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卖菜老人的感激之情。作者在拥抱便捷的同时,也留给了老人一份温暖。

“闺女,快来瞅瞅我今儿带了啥好东西!”上周六清晨,我刚踏入菜市场那条熙熙攘攘的胡同口,熟悉的声音便传了过来。我抬眼望去,卖菜的张婶满脸笑意,正指着菜摊上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我走近一瞧,瞬间惊喜地叫出声:“马齿苋!”嫩绿的叶片,纤细的茎秆,满满一袋都是儿时的记忆。“来点儿不?”张婶热情相邀。“要!给我来半斤。”我毫不犹豫地应下。张婶手脚麻利,连抓了好几把干马齿苋,轻轻放进我递过去的袋子里。她的脚边,散落着一些刚剥下的莴苣叶子,为了能更方便地称菜,她利索地站到了摊位的水泥台子上。张婶已年逾古稀,身形瘦小,可动作却透着一股利落劲儿,在晨光的映照下,那身影竟让我无端地觉得高大起来。

称好菜,我伸手从口袋里掏出那个小巧精致的印花钱包。它不过巴掌大小,比对折后的百元钞票大不了多少,卡扣设计,开合时发出清脆的“咔哒”声,用起来十分方便。我从中抽出零钱递给张婶,她接过钱,脸上笑开了花:“我就知道你会带钱包,可太好啦!”

在这个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盛行的时代,钱包似乎早已被遗忘。走在大街上,除了一些老年人,鲜少有人还带着钱包出门。而还算年轻的我,每次去菜市场,总会郑重其事地把钱包放进兜里。

带着钱包去买菜,并非我抗拒便捷的手机支付,而是我想用这种方式,为卖菜的老人们送去一点便利。我偏爱赶早市,那时候的菜市场,弥漫着清晨独有的清新气息,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儿。摊位上的菜大多是附近农村的菜农们天不亮就采摘运来的,新鲜水灵,卖菜的老人们也都朴实憨厚,让人倍感亲切。

我总是习惯性地在老人的摊位前驻足。看着他们,或手脚麻利地为顾客称菜、打包,或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眼神中满是对生意的期盼,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乡下辛勤劳作一辈子的外婆,还有儿时那些亲切和蔼的邻家奶奶们。他们虽然年事渐高,却依旧眷恋着土地,热爱着这份劳作,这种对生活的执着和热情,深深打动着我。

每次我从钱包里拿出零钱递给老人,收获的总是他们真诚的笑容和感激的话语:“哎呀,有零钱呐,太方便了!”“你又带零钱来啦,谢谢!”“今天卖了大几十块,这可是头一笔现金呢。”听到这些,我心里也暖烘烘的,笑着回应:“我知道你们习惯收现金,特意带了零钱来!”时间久了,不少卖菜的大爷大娘都记住了我这个总带着钱包的顾客。

回想起以前只带手机买菜的日子,尴尬的情形时有发生。好几次,菜称好了,满心欢喜准备付款,却发现卖菜的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扫码支付。那时的我,只能匆忙跑到旁边商店,跟老板扫码换现金。要是运气不好,周围没有能换钱的地方,就只能无奈放弃,看着老人失望的眼神,我的心里满是愧疚。后来,不少老人的菜摊上多了收款二维码,可一问才知道,大多是子女帮忙弄的,老人卖了菜,钱却进了子女账户,他们又不好意思跟子女要,满心无奈。

从那以后,我买菜必定带上现金。要是没有零钱,我就先去买些肉类,用百元大钞付款,再拿着找回的零钱去光顾老人的菜摊,这样既方便了老人,也省了找零的麻烦。

离开菜市场时,钱包里的硬币摩擦作响。那些卖菜的老人,正用布满老茧的手,在时代的洪流里打捞着属于自己的星光。而我的钱包,不过是接住这些些许星光,让每一份辛劳都能在温柔的承接中,闪烁出应有的光芒。这或许就是我们与时代最恰当的相处:在拥抱便捷的同时,留一处褶皱给时光,让那些缓慢的、温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美好,永远在生活的褶皱里静静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