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依托传统节日丰富厚重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通过“理论宣讲、实践育人、文化传承、情感共鸣”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引导青年在纪念、传承与创新中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力求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以理论宣讲为牵引构建思想引领体系。深化“12345”全环境育人机制,强化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网络思政、理论宣讲“3+1”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激活师资力量,遴选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行业专业教师、辅导员及青年学生骨干等纳入理论宣讲员队伍,培养“小青马”宣讲团、“宪法法律”宣讲团、“青马工程”培训班及寒暑假社会实践系列主题宣讲团队等,坚持“学中悟、悟中信、信中行、行中讲”,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理论传播的可视化、生活化。近一年来,20个团队入选全国重点宣讲项目,1个团队获评全国百强,6部作品获国家级表彰,形成理论传播矩阵效应。
以实践育人为载体搭建社会课堂平台。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要充分借助各方力量、利用好各类资源。学校将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不断完善“123+N”实践育人体系,成立德州市志愿服务培训学院、项目孵化基地及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扎实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校地协作助力校城融合行动,与德州市13个县(市、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研究命题,发布30项青少年发展课题,37个实践项目,6项专项行动,搭建起百万青年锤炼本领的“社会课堂”,为青年成长成才铺路架桥,实现实践育人落地。
以文化传承为品牌筑牢价值认同根基。深挖节日文化精神内核,系统梳理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蕴含的家国情怀,建立“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库”,通过举办“诗词里的节气”“非遗技艺工作坊”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写春联、做花灯、包粽子等实践中感知文化肌理,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的升华。创新文化育人方式,以“中华文化‘七进’”为主线,打造“我们的节日”“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形成“一节一主题、一院一特色”“以文化人、以节润心”的思政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激发传承活力,董仲舒书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鲁锦学院“产学研用”协同推进,建立非遗“工作室+创客空间”,形成“文化育人-实践创新-科技赋能”的校社文化传承联盟,在人才培养、产品创新、技术融合、品牌建设上协同发力。
跨文化交流,体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融合,依托马来西亚孔子学院及国际赛事平台,以双语教材编写、区域国别研究为抓手,构建“双向赋能”传播机制,推动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拉曼大学孔子学院荣获“2024年度全球优秀通讯孔院”。学校先后获批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名单、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