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东林同行。2月7日至2月14日,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成功举办。从赛事筹备时的积极响应,到赛中的贴心服务,再到赛后的青春回忆,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东林师生用行动“助力亚冬”,用责任“守护亚冬”,用温暖点亮亚冬,为冰雪事业添砖加瓦,展现了东林精神和东林担当,书写出东林人参与亚冬的最美答卷。
志愿亚冬——全情投入中的执着坚守
他们满怀热忱,他们辛勤付出,他们执着坚守,他们以“一辈子可能就一次”的担当和使命全力投入这场“战斗”。
备战
2023年12月,学校招募志愿者报名开始。2024年3月,学校启动志愿者遴选推荐工作,经过资格审查、集中面试、学院党委(行政部门)推荐、公示等环节,初期报名的3199人,在层层筛选后留下800人。随后亚冬会执委会人力资源部组织三轮共50余场复试面试、历时40余天后,最终学校752名入选志愿者。
“举办亚冬会是国家大事、全省要事,学校有这么多同学愿意参与到大赛志愿服务中来,体现了学校的政治担当,也展现了东林学子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成效。”2025年1月6日,学校召开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志愿者工作推进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春雷被志愿者们积极的热情所感染。
其间,也不乏有留学生的热情奉献。1月14日,我校巴基斯坦籍硕士研究生付文昊和印度尼西亚籍硕士研究生黄汶棋,一起来到香坊区进乡街道二新社区,帮助大家在亚冬会期间更好地与各国运动员、游客沟通互动。
为了给春节留校的志愿者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学校为他们提供春节期间24小时的免费餐饮;历时5天,对100余间寝室、700余张床位的床板床垫以及300余个凳子进行拆除更新,并配备崭新桌布,打造“志愿者之家”,为志愿者提供温馨的住宿环境和充足的物资供应。
鼓劲
1月22日上午,哈尔滨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亚冬会执委会人力资源与志愿服务指挥中心指挥长张金丰等来校慰问我校亚冬会志愿者。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将倍加珍惜这份“一辈子可能就一次”的参与机会,以最高标准、最佳状态服务赛事,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为亚冬添彩。
1月28日,除夕当天,学校党委书记孙猛、校长宋文龙来到“志愿者之家”慰问,一句句暖心的问候,让这些无私奉献、远离故乡的东林学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当天举行的2025年寒假留校学生新春团拜暨亚冬会志愿者联欢活动中,学校领导孙猛、宋文龙、张春雷亲自送祝福、送礼物,各学院也通过各种方式为志愿者们送去关怀,让志愿者们感受到像“家”一样的的温暖。
“每天几点上班?”“能不能喝上热水?”“中午有没有休息时间?”2月6日下午,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校领导孙猛、张春雷专程前往我校亚冬会志愿者服务岗位一线,看望慰问在岗志愿者,向他们送去来自学校的关怀与鼓励。当天恰逢两名志愿者生日,学校领导把生日蛋糕送到了正在志愿服务岗位上的两位同学手中。看望过程中,孙猛和各点位的教师志愿者经理、主管详细交流,叮嘱他们在安排好工作任务的同时一定要照顾好志愿者们工作和生活,积极帮助志愿者们解决困难。
服务
学校近800名志愿者们分布在各个竞赛场馆、两村场馆运行中心及城市侧,承担了多种角色和职责,或仔细检查比赛场馆,或在交通枢纽热情迎接运动员,或帮助运动员登记信息,或助力媒体宣传报道,确保了赛事进程顺利进行。这些来自东林的“小绿叶”们,用微笑与专业串联起盛会的每个环节,让中外游客感受到冰雪之城的温情,为这场冰雪盛会增添了熠熠光辉。
其间,东林学子在一线的服务身影
还被央视《新闻联播》、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黑龙江日报等栏目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闭幕现场,在开幕式的34名引导员中,文法学院的2024级本科生蔡梓琪担任不丹代表团引导员。在闭幕式现场,土木与交通学院本科生李沛聪担任越南代表团引导员。他们都将中国青年、东林青年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了世界。
与此同时,在本届盛会中,我校派出13位教师负责场馆团队建设和外宾场馆运行两个专班工作。他们被称为“OCA大家庭助理”。作为与外宾接触的一线人员,他们用精细踏实的态度,获得了外宾的一致好评,为尔滨争光添彩。
那张完整的开幕式门票、瞬息万变的信息表、时常内存不足的手机、总也用不上的餐票……点点滴滴都记录着他们的努力。他们都笑称,“拿着亚冬会开幕式门票看了网络直播……”
科技亚冬——学校科研团队彩色冰雕亮相
亚冬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报道了我校用科技助力亚冬会的植物彩色冰雕。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使用彩色冰雪雕的国家非常少,即使有,也均使用工业色素,易掉色而且不环保。彩冰也并不是色素溶入水中冻成冰这样简单。植物色素溶水冻成冰,尤其是在大尺寸的彩冰制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色素分子在冰中分布不均匀,导致颜色深浅不一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帅科研团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实验设计。据陈文帅介绍:“我们加入了一些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级的分子,帮助这些色素在冰中非常好地分散,才达到目前我们这种效果。整个过程体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这是我们一个最核心的理念,我们开发的这些试剂是环境友好的,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冰融化掉,它会变成营养物质沉积到土壤里,滋生花草的生长。”
彩冰制作中也是困难重重,陈文帅科研团队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研发的植物彩色冰,为冰雕艺术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这也成为“科技亚冬”的一大亮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实力和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
公平亚冬——3位东林教师担任技术官员
裁判员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比赛的公平公正。在本届亚冬会中,东北林业大学退休教师范春来、教师杨香坤担任单板滑雪Slopestyle(坡面障碍技巧)、Big Air(大跳台)、 HalfPipe(U型场地)三个项目的技术官员,教师王立群担任滑雪登山项目技术官员。
范春来作为国家级单板裁判员培训讲师。先后三次担任全国冬运会比赛项目裁判长,并在世界杯、亚冬会等多个国际单板滑雪赛事中担任技术官员。本次是他第三次参与亚冬会的裁判工作。“哈尔滨亚冬会的准备工作、赛事运营、后勤保障、冰雪氛围,感觉是最好的。”他深有体会地说。
杨香坤曾担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内技术官员,多次承担国内锦标赛、冠军赛及全国冬运会的评分裁判工作,并两次担任裁判长。杨香坤说:“担任技术官员更大的意义在于为运动员维护好这个项目的良好氛围,只有竞技氛围良好,才能让运动员更好地去完成比赛,形成良性竞争,从而反哺单板滑雪项目的发展。”
王立群是滑雪登山国家级裁判员,在本次亚冬会滑雪登山项目中作为赛道主管参与执裁工作。从前期负责规划比赛线路、设计各个比赛节点转换区的位置,到比赛现场与七十余名各国技术官员一同完成裁判工作,王立群始终坚持着高标准、严要求,不放过比赛中的每一个细节。
“亚冬会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作为技术官员,我们要为各国运动员做好保障服务,最重要的是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这是几位老师共同的心声。
保障亚冬——参与开闭幕式主场馆改造
从开幕式的盛大起航,到闭幕式的圆满落幕,会展中心主场馆是成功举办本届亚冬会的重要载体,是演绎精彩的主阵地。在这里,也有东林人的身影。
哈尔滨亚冬会作为有史以来筹备时间最短的一届洲际赛事,主场馆改造有效期限不足6个月,改造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搭建1.7万个观众座席,屋顶结构形式为126米跨索拱……
2024年3月,我校工程咨询设计研究院承担起了大会开闭幕式场馆改造项目监理工作和近20万平方米广场改造、网源设施改造和冰壶比赛场馆改造等核心项目监理任务,以及友谊西路等3个项目近45万平方米市政设施改造提升的监理工作。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东林监理团队科学规划、精细化管理,制定了30余套详细的监理计划,协同参建单位编制、排定、优化30余版实施方案,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监督完成36种材料共70余批次环保检测,督导专业机构完成场馆结构安全自动化和人工监测3000余次,监督完成3300吨钢结构制作安装、11500平方米声学障板安装、约2万平方米装饰铝板制作安装……
数字是冰冷的,但是数字的背后却是近70名监理及工作保障人员以24小时不间断的“跟踪式”服务开展的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工作。
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工程咨询设计院总经理万利军受邀在亚冬会开幕现场观礼,他激动地发了朋友圈:“项目顺利完成,不辱使命,大功告成,向所有参战领导及奋战的同事致敬!”
当亚冬会的火炬缓缓熄灭,属于东林人的青春记忆却在冰雪中永恒定格--
“志愿服务不仅是奉献,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会继续传承亚冬精神,讲好亚冬故事,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没有规律的吃饭时间,没有固定的休息场所,但每每看到运动员的笑脸和点赞,觉得一切都值得。”“近3个月的集中训练充满压力和挑战,从懵懂无知的小白到开闭幕式上的零失误呈现,这一过程让我真正懂得了坚持和奉献。”……
在这场国际盛会的每个角落,师生们以不同的身份书写着同一个主题--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与成长。那些熬过的夜、流过的汗、冻红的脸颊,最终必将凝练成生命中最闪耀的勋章。(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