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 - 《首医》

清明寄哀思 大爱续华章
我校承办北京市第十九届遗体与器官捐献追思会

2025-04-15     浏览(18)    

3月29日,由北京市红十字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承办的北京市第十九届遗体与器官捐献追思会在长青生命纪念园庄严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红带队,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王伟老师、副书记聂伟老师、保卫处处长王明滨老师、校团委书记周玲微老师随队同行,来自基础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85名师生,以及来自捐献者家属、医学院校学生代表、相关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等350余人共同参与了此次追思活动。

▲全体人员肃立

▲赵彦博主持活动仪式

我校基础医学院202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3班赵彦博同学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在肃穆的献花仪式中,追思会拉开帷幕。纯洁庄重的黄白菊花,寄托着在场每一个人深沉的敬意。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宋永红代表各界人士整理挽联,全体成员默哀一分钟。无声中,生命的真谛静静流淌,越过了时间与死亡,和丰碑上一行行鎏金的姓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学生代表带领全体医学生宣誓

“您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最后的光辉,您毫不犹豫地捧出生命最后的温暖。”我校的四位同学作为学生代表,用深情的朗诵表达对“大体老师”的感恩。大屏上播放的纪录片,讲述着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或赋予他人拥抱健康的权利,或成为白衣学子们无言的良师。现场,医学生们重温《医学生誓言》,铿锵有力的声音,救死扶伤的使命从未忘怀,传递大爱的意志愈发坚定。

▲王红致辞

王红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我校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胡亚美院士、张金哲院士及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妇产科原主任杨虹女士三位遗体捐赠者的光辉事迹:“他们用最后的奉献诠释医者仁心,化作照亮医学之路的星辰。”王红表示,捐献者们以超越生死的选择,诠释了生命的至高价值,成为了医学进步的奠基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遗体捐献为医学生提供了认知生命的珍贵课堂,让年轻医者深刻理解“尊重生命、敬畏职责”的医学真谛,唯有人人传递希望,方能铸就永恒的生命之光。

▲李小源致辞

北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小源在致辞中表示,截至2025年3月,北京市遗体捐献登记突破3.1万人,实现捐献5300余例;器官捐献登记达19万人,成功挽救上万名患者生命。同时,红十字会的工作者与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作为沟通者、组织者、慰问者,已经成为遗体与器官捐献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艳致辞

北京解剖学会副理事长、我校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高艳教授致辞:“在解剖实验室内,无言良师静卧于高台,如月之恒,医学生持刃凝神,如日之升。大体老师以寂灭之躯承载知识火种,只为点燃学生炙热的医者仁心。”她表示,目前北京已构建起“医学人文教育首都模式”,各医学高校纷纷通过纪念墙、生命教育课等形式,让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捐献者家属孙若琳发言

捐献者家属、初三学生孙若琳的发言令全场动容。她的外公——一位党龄50年的老党员、中国铁路事业奉献者,在临终前选择捐献遗体,在我校遗体捐献中心成为一名“大体老师”。她含泪讲述道:“外公的选择让我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守护生命,传递希望。”这份跨越生死的家风,正是无数个捐献家庭大爱精神的缩影。

▲纪念碑前敬献鲜花

活动现场,新扩建的纪念广场即将竣工,镌刻捐献者姓名的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正如红十字会呼吁:“每位捐献者都是生命的灯塔,他们突破生死的藩篱,让绝望者重获新生,让文明闪耀光辉。”活动在三鞠躬与鲜花寄思中落幕,花瓣随风轻扬,仿佛在向逝者点头鞠躬,承载着对生命馈赠的无限敬意。生命不因死亡而终结,它在另一对眼眶中眨动,欣赏着长夜终明;它在另一个胸腔中跳动,迸发着新的活力……

▲一次难忘的生命教育

这场清明之约,不仅是对奉献者的缅怀、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省思,对于首医学子,更是一次难以忘怀、影响深远的生命教育与职业启示。愿所有人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我们相信,每一份无私的馈赠,终将化作守护生命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北京解剖学会、北京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八宝山殡仪馆、东郊殡仪馆、长青生命纪念园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及捐献者家属、医学界代表、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追思活动。

(基础医学院)

撰稿:贾楠  吕锦

编辑:姜俊吉

审核:王伟  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