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从校园食堂到网红餐饮,从传统食品到新兴饮品,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引发公众热议。知名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因“冰勃朗”成分被质疑为植脂末替代物,引发消费者对高糖高脂的担忧;网红带货的“原切牛肉卷”被曝实为合成肉,企业诚信遭受拷问。此类事件折射出部分企业重营销轻品质的短视行为,而正是这种行为让消费者在面对此类产品时充满了怀疑。
回看去年的315晚会,各地淀粉肠企业在面对广大网友的怀疑和指责后,纷纷要求相关部门检查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更有甚者直接在工厂里开启了直播,让广大网友一起来“找茬”,正是如此让人们再次相信了工厂。但是,同是去年被点名的槽头肉,并没有向淀粉肠企业一样改正错误,24年年末时被查出偷税。如此态度让人们心寒,而这样违规的案例还不少。
在人们对食品安全而苦恼时,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加强了管控。从2月8号起,国家实行了新的添加剂标准,加强了对进口食品的要求,各个地方也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把控。例如,山东省已经提出实施“数字标签推广年”行动,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食品信息透明度;多地校园食堂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将后厨操作实时公开,借助社会监督倒逼企业自律。技术手段的介入,不仅能够提高监管效率,更能推动企业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控”,构建以消费者健康为核心的产业链。上海也不甘示弱,利用群众的力量实行了“食品安全观察员”制度,让5000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市民持证上岗,监督企业。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监督员,还可以全年提交有效线索,直接或间接导致132家问题商户停业整顿。这种参与式治理打破了政府单打独斗的局面,让食品安全防线延伸到市井街巷。
如今,食品安全呈现多元化特征,让消费者难以察觉,但食品安全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挥帚扫霾扬正气,杀一儆百慰人寰。”保障食品安全,不能只靠喊口号,也要听到“枪声”,用实际行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