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科技学院 - 《湖南科技学院报》

教培行业:打破“高分神话”,坚守教育公平

作者:向玉珍    
2025-03-31     浏览(107)     (0)

考研英语名师何凯文成绩造假事件揭露了教培行业精心设计的骗局闭环,教育异化为“恐惧税”,学习不该是流量时代的快消品,而是时间沉淀的礼物。教育者应传递真实与希望,坚守公平底线。

3月8日,考研英语名师何凯文在直播间被扒出成绩造假——其宣称的英语一“89分”实为“71”分,揭开了教培行业最荒诞的魔幻现实。一边是考生“英语一我恨你”的悲鸣冲上热搜,一边是其他“名师”连夜直播晒分自证,却被发现成绩单PS痕迹、查分界面版本穿越。在这场流量与谎言的狂欢中,教育异化为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而讲台上站着的,早已不是教师,而是手握镰刀的资本演员。

当考研报名人数突破500万、录取率跌破20%时,教培机构嗅到了商机,完成了从“P图晒分”到“焦虑营销”的精准收割。何凯文的“89分神话”崩塌事件绝非偶然,而是教培资本化浪潮下的必然恶果,也揭开了教培行业精心设计的骗局闭环:从伪造高分成绩单、虚构“押题命中率”,将教师包装成“考神”;再从“三个月逆袭985”到“英语一急救包”等话术,将考试难度与考生恐惧转化为购买力。

正如考生坦言:“明知可能是骗局,但不敢赌,万一有用呢?”这种对“万一”的恐惧,恰恰成为资本镰刀挥向学子的最佳切口。当讲台上站着的是演员而非教师,当教室变成流量直播间,毁掉的又何止是一届考生?教育本应传递知识与希望,却在流量逻辑下异化为“恐惧税”———机构用P图软件伪造成功,用话术放大失败代价,最终将学生对未来的纯粹追求转化为流水线式的付费数据。

而对学子而言,比识破骗局更重要的,是打破对“捷径”的迷思。学习没有神话,那些宣称“三个月逆袭”,往往省略了背后多年的积累;所谓的“高分模板”,不过是前人踩坑经验的总结。真正的突围,永远藏在每一道反复琢磨的真题里,在每一个纠错重来的深夜中。学习不该是流量时代的快消品,而是时间沉淀的礼物。

何凯文在道歉信中称:“教育者的失信将动摇学生求知的信念。”这句话恰成行业的讽刺,学生对美好未来的纯粹追求不该沦为资本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教育的本质是传递真实与希望,而非制造虚幻的“高分神话”。教育公平的底线必须坚守,要让每个学子相信,实现理想的路径不在虚构的成功学脚本里,而在脚踏实地的真才实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