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卞振锋教授团队的授权专利“一种光催化金属溶解方法”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荣获“专利优秀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级权威认证,更是学校多年深耕学术沃土、坚持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专利奖则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卞振锋教授团队始终坚持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围绕贵金属的绿色资源化回收,不断突破国际技术壁垒,率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催化的绿色选择性回收贵金属方法,成功突破了传统湿法回收贵金属依赖强酸或剧毒浸出剂的局限性。团队已在《Nat.Sustain.》《Nat.Chem.Eng.》《Angew.Chem.Int.Ed.》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目前,该团队围绕“贵金属的光催化清洁提取”累计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5项,授权5项,申请2项专利合作协议;在欧美、日本等贵金属回收技术发展前景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布局,该核心专利“一种光催化金属溶解方法”已获得日本、美国、欧洲同族专利授权,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池”。核心专利还曾荣获第三十六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第四届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入围上海市首届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百强,配套中试装置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等多个奖项;卞振锋教授荣获第十四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和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等相关奖励。团队以核心专利为中心,已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签订专利许可合同,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被列为首个全国生态日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大会的签约项目之一,为我国实现贵金属资源的可持续回收与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团队的创新链贯通产学研,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专利布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发展。这是对我校“学术原创—专利保护—产业落地”创新闭环的充分肯定,也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在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校技术转移中心与科研团队紧密协同,围绕高价值专利布局培育、成果转化方案、专利许可、上海市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申报和中国专利奖申报作了全链条的指导服务。此次获得国家专利奖,既是对我校科研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学校推进知识产权强校战略的生动体现。
(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