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治医学院 - 《长治医学院报》

她·界——校园女性力量图谱

保 洁 阿 姨 的 十 年 拂 晓

社 团 同 学 的 善 意 枢 纽

食 堂 阿 姨 的 三 餐 温 度

体 育 老 师 的 力 量 课 堂

图 书 馆 员 的 深 夜 书 灯

心 理 老 师 的 破 茧 指 南

2025-03-15     浏览(59)     (0)

文章主要描述了校园里几位女性的故事,包括保洁阿姨、食堂打饭阿姨、体育老师、图书馆管理员和心理咨询师等。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展示了女性力量和坚守奉献的精神。

在校园的宏大叙事里,保洁阿姨是常常被忽略的人。她们默默穿梭于校园,清扫尘埃、擦拭污渍,维持着环境的整洁。带着对这份工作背后故事的好奇,我走近了一位保洁阿姨——刘青,倾听她的心声。

初见刘阿姨,她身着朴素的工作服,正专注地清扫着楼道,额头上浅浅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她停下手中的活儿,有些腼腆地朝我笑了。当问及她从事这份工作多久时,她眼中闪过回忆,缓缓说道:

“算起来,都有十年咯。”这十年,是无数个黎明前的早起,是寒来暑往的坚守。天还未亮时,她就已经开始工作,要赶在人们出门前,把公共区域打扫干净。

“一开始也觉得辛苦,冬天的时候,手都冻得没知觉了。”刘阿姨说着,下意识地搓了搓手,那双手粗糙干裂,满是生活的磨砺。

在她平凡的生活里,我看到了她对工作的坚守,对家庭的担当,和对未来的希望。在最后的合影留念环节,她总说自己的形象不好,但是她不知道她就像一束微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学生记者 马照 曹雨馨)在时光的角落,总有美好悄然发生,就像那朵静静绽放、诉说岁月秘密的无名小花。王淅——大学生记者团里一名可爱的女同学,便是这样美好的存在。社团活动中,总能看到王淅的身影,有时是主持人,有时是后勤人员,她好像永远都认真负责。她乐观、细心、昂扬、充满希望,在她身上看不到一丝负面情绪,就连转发推文,她都会加上自己写的文案,为枯燥内容赋予新的光彩。

和王淅聊起女性力量时,她对“很多女孩子天生就会爱人”这句话并不认同。她认为,正是因为女性目睹过去的地位差异、重男轻女现象,才具备同理心,加之女性偏感性、共情能力强,所以她们更易理解和关心彼此。诚如所言,女性不一定要长成玫瑰,做茉莉、雏菊、向日葵,亦或是无名小花,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学生记者 岳生钰)每天清晨,当我们还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美梦的时候,食堂打饭阿姨就已经来到了食堂,熟练地系上围裙,戴上口罩和帽子,开启忙碌的准备工作。她穿梭在各种食材之间,洗菜、切菜,动作麻利,眼神专注,每一片菜叶都仔细清洗,每一块肉都切得大小均匀,接着便开始准备炒菜的调料给我们做香喷喷的饭菜。

到了吃饭时间 ,同学们如潮水般涌向食堂。阿姨早已站在打饭窗口,面带微笑,

“同学,想吃点啥?”亲切又温和,让人倍感温暖。她的手稳稳地握着勺子,精准地盛出饭菜。随着食堂里人越来越多,阿姨的手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一勺又一勺,一份又一份。有时候,有同学不小心把饭菜洒在窗口,她会迅速拿起抹布清理干净,还轻声安慰:

“没关系,别着急。”等同学们都打完饭,食堂渐渐安静下来,阿姨才终于能坐下来歇一会儿。简单吃几口饭后,她又开始收拾餐具,清理桌面,打扫地面,为下一次开饭做准备。

在这个属于女性的三月,让我们记住这些被烟火气浸润的双手,或许课本里不曾记载她们的名字,但在每个饥肠辘辘的清晨,她们都把食材熬成温热的故事,温暖了我们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学生记者 王菲杨)湿冷的空气掠过面颊,太阳散着朦胧的光,早春的清晨总是令人怠惰。

“好了各位,打起精神来。”朝气的话语迫使我抬眸探寻这道声音的主人。那是我的体育老师,利落的短发梳在耳后,她迈着矫健的步伐,每一步都沉稳有力,灰色的运动服贴合着她的身形,衣角随风微微飘动,更衬出她干练的气质。

有时会听到“女生能当好体育老师吗”的质疑,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微笑:

“你们需要的是专业指导,而不是性别标签,对学生来说,老师拥有细腻的观察力与耐心,能够因材施教才是关键。”

她身后,晨雾渐渐消散,草坪上的露珠折射出点点银光。力量为何要被性别定义?蹲踞式起跑的肌肉记忆,投篮挥拍的轻松写意——这些都与染色体无关,只关乎日复一日的锤炼。短暂的交流结束,我望着老师沉稳的步伐,仿佛看到无数代女性在体育场边徘徊、试探,最终下定决心,纵身一跃打破偏见与质疑,让每个动作都成为无声的宣言。

主席台前的旗被吹得猎猎作响,路边的垂柳刚萌出新芽,春天到了,那些偏见和质疑,终将散去……

(学生记者 康佳)当最后一名学子合上书本,她们将书籍收进图书车。李海云老师用绒布轻拭桌面,这是她每晚十点闭馆前的仪式。寂寥夜空,她关上灯火通明图书馆的灯,披着星光回家。图书馆服务台实行三人轮班制,每班安排两人同时在岗值守。没有节假日的日历于她们而言,仿佛一条走不到底的蜿蜒小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李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微笑,话语里透着自豪:

“我们不仅是借还书籍的管理员,更是大家解决问题的第一站。”张旭英老师的指腹熟稔抚过书脊,乐观地说:

“要把每次交流都当作播撒善意的种子。”她们将琐碎的日常变成成艺术,用温柔却坚定的态度化解同学们的每一个困惑。

当暮色再次笼罩图书馆,老师们的身影仍然在服务台前,像不灭的灯塔。她们的故事,是女性力量的生动注脚:在坚守中奉献,在热爱中生长,在突破中绽放。那些被书香浸润的晨昏,终将化作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的星辰。

(学生记者 曹雨馨 马照)心理咨询室的沙漏总在黄昏时分发光。赵娜老师轻轻旋转着桌上的玻璃水杯,光斑在她腕间游走,恍若十年前那个在情绪茧房里挣扎的自己在闪光。她说她的执业之路,便始于自我困境,那时她深陷情绪漩涡,为寻内心安宁,便走进了心理学的世界。在自我探索中,她不仅治愈了自己,还发现这些经验能成为他人的灯塔,便立志帮助更多在黑暗中徘徊的人。

现如今的大学生,学业、社交、未来规划的压力,个个犹如巨石。身为女性,压力又要再大一些。一次咨询中,赵娜老师对我们说了三个词,即弹性、悦己、借力。她说:

“要学水,既盛得住滚烫理想,也容得下冰冷现实;要做花,悦己不是自私,是像植物追光般诚实地生长;要成林,真正的强大,是既能独立生长也懂彼此借力共生共荣”。

人生百态,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女性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愿我们汲取这些智慧,冲破压力,以弹性、悦己、借力之姿,拥抱生活,毫无顾忌地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万丈光芒,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学生记者 袁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