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倾照齐鲁大地,济宁市邹城市看庄镇黄湾村的土豆温室大棚内暖意尤甚,一场关于大棚土豆栽培的实地劳动教学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冯孝文和服务队成员手持特制的钩子,在潮湿的大棚内穿梭。他们小心翼翼地抠破地膜,将土豆新芽轻轻挑出。村里的冯大爷看着这群年轻人,眼中满是赞许:“这些娃娃,别看年纪轻轻,干起农活来一点也不含糊,动作麻溜还特别细致,不愧是农大的学生!”
实际上,作为全国首批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高校的学生,冯孝文还有另一重身份———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专业公费农科生。在这个刚刚过去的寒假,他与学校的495名公费农科生,以及来自省内其他高校的90多名公费农科生,一同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举办科普讲座、参与劳动实践、推广农业技术……他们怀揣着青春的热情,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征程。
实施“双万”行动
推动学生扎根乡村
在山东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从未停歇。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3年暑期,该校开展了“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即“双万”行动)大调研,覆盖山东省55077个行政村。在此基础上,2023年10月,学校启动乡村振兴驿站建设,鼓励师生利用寒暑假、小长假扎根乡村开展驻村蹲点服务。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该校已在山东省16个地市、136个县(市、区)建设了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截至2024年底,1万多名师生在驿站驻村蹲点,用科技助力乡村发展。
今年寒假,山东农大又构建了以山东16个地市总队长领衔、136个县区队长协调、1825个乡镇组长保障和1万名学生科技专员落实的“四级”学生队伍体系,成立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公费农科生科技服务队,为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注入了持续动力。
“田间地头就是我们公费农科生实践的广阔舞台!”在日照莒县碁山镇水由村的麦田里,学生党员陈思羽正指导农户设置虫情监测点。这位2022级植物保护专业公费农科生,已连续三个假期驻村服务。她和其他公费农科生一起,与农民朋友们打交道,触摸“三农”的蓬勃脉搏。“这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扎根基层的志向。”她坚定地告诉记者。
在齐鲁大地的不同角落,山东农大的青年学生扎根“三农”一线,学知识、长才干,为农民送技术、解难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乡村振兴挥洒青春汗水、贡献青春力量。在枣庄市滕州市,2024级农学公费农科生葛宝杭和他的团队前往东郭镇前明村、大坞镇池头集中村面向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互动游戏,启发乡村青少年培育爱农情怀,激发学农兴趣;在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重疃村,2023级水利水电工程公费农科生李韶磊围绕乡村振兴驿站APP推广、寒假补充调研数据收集等开展重点工作;在临沂市郯城县重坊镇宋园村,2021级农林经济管理公费农科生孙国栋则积极结合毕业选题开展驿站课题研究,针对“临沂地区农户种粮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的驿站课题设置并发放调研问卷,为撰写调研报告夯实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该校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学科专业特色,把乡村振兴作为育人的主战场,将实践育人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引导青年学生在田间地头、社区治理、生产实践等过程中学有所感、行有所悟。
深化“四链融合”育人模式
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尽管毕业大半年了,该校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的赵弈博回想起自己参加的那场特殊的毕业汇报,至今仍激动不已。2024年6月,他在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泰山茶溪谷完成了“旺苍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毕业汇报。
“我的家乡我建设,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学生,希望能够为家乡高产高效的特色茶产业发展出一份力。”赵弈博在大学四年里利用寒暑假时间,全面调研了家乡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和出口贸易情况,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在毕业汇报现场他提出了“三茶融合、三品融合、三色融合、三导融合”的全产业链提升方案。
在这场特殊的围绕茶产业课题研究毕业汇报现场,来自该校6个学院8个专业的11名2024届本科毕业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从各自的专业角度,针对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茶树种植管理、茶园新型肥料研发、茶叶病虫草害防治、优质茶叶加工以及茶叶包装、销售全产业链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助力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产区一线做毕业汇报,正是山东农业大学围绕产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缩影。2024年起,山东农大创新“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模式,通过鼓励学生提交毕业论文和毕业汇报两份毕业答卷,练就兴农本领,厚植爱农情怀。
“围绕‘茶’全产业链的调查研究,把传统课堂延伸到室外,定位到产业,让同学们在生产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增加专业认可度,提升专业自豪感,这就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最生动的实践。”植物保护专业副教授陈珍珍全程参与指导,感触颇深,“此次毕业汇报让我见到了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也见证了农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成效。长期以来,农大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在生产一线培养学生,把耕读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和传统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深刻感受‘三农’变化、感受乡村振兴的巨大成效。”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深化了‘三农’情怀教育,驿站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理念,也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秦红菲介绍,她做的“立体茶鲜叶摊晾装置的设计与研究”项目,大大提升了他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向记者介绍:“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我们将继续深化‘四链融合’育人模式,以产业链布局教育链,实现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鼓励青年学生到生产一线‘自找苦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去实践、做科研,目的就是将农业高校立德树人‘总目标’变为教育教学‘硬指标’,将课堂学习‘纯理论’变为强农兴农‘真本领’。”
深化产教融合
铺就乡村人才振兴之路
在山东农业大学,一场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校紧扣产业需求,把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当作育人大舞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交织,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该校大力推行“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搭建紧密合作的桥梁,让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实现无缝对接。如今,学校已在山东省各地建立小麦产业研究院、玉米产业研究院、大豆产业研究院、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这些基地如同星星之火,为学生们点亮了实践的希望之光,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泰安市岱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就藏着一个生动的产教融合故事。在这里,山东农业大学与当地企业携手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项目。园艺学院的师生们一头扎进草莓产业园,和企业技术人员并肩作战。为了提升草莓产量和品质,他们日夜钻研,引进先进的品种和种植设备,摸索科学的管理方法,研发出新型立体化草莓种植模式。新技术一落地,效果立竿见影,产业园里的果蔬产量增长30%以上,品质也更上一层楼。
新技术虽好,可农户们不会用也是白搭。
于是,学校的师生们又当起了技术“传帮带”。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在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农户们使用新技术。不少农户在他们的指导下,亩均增收100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农户张大伯感慨:“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农大师生的帮忙,才知道科学种植的威力这么大!”
“这样的合作,对学生的成长帮助太大了。”园艺学院院长段巧红教授提到,“学生们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攒足了劲儿。而且,这种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乡村的多赢,是实实在在为乡村振兴助力。”
除了实践育人,山东农业大学还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足功夫。学校专门设立了专项基金,鼓励师生大胆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还积极与企业合作,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这些年,学校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废弃物利用等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给农业现代化发展装上了强劲的“科技引擎”。
“当前,‘藏粮于地’处在跨行业技术融合、高质量纵深发展阶段,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有一系列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技术,以及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队伍。”入职12年,刘之广教授在探索中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秉承创造、创新、创业相融合的理念,是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的最佳模式。
目前正在学校资源与环境学院读研三的学生董晶晶就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我们进行的是缓控释肥研究,在导师的指导和多位师兄、师姐的‘传帮带’下,历经三年多持续攻关,1100余次的实验室、车间和大田试验,研发成功节肥增产新技术的新一代生物基材料包膜肥料,实现了节本增效。”董晶晶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将科研与帮扶农民有机融合,利用专业知识投身环保公益,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董晶晶看来,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与农民、田间地头的亲身接触,这需要去实地调研、了解和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农业科技的应用和示范。“学校的培养模式让我离产业需求更近了,参与项目的过程,让我学会了怎么把知识用在实处,现在我对未来发展方向充满信心。”她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强调:“学校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加强产教融合,以产业需求为指引,以实践为重要依托,以创新为发展驱动,培育更多能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全力打造独具山东农大特色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农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