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在家中已经有些年头了,以前随手翻看过几页,因没有用心,自然不记得什么。这次算是第一次认真拜读。整本书结构很简单,一共三部分。虽是回忆录,但书中虚实结合,有梦有现实,甚至时常分不清哪是梦哪是现实,可谓是人在梦中走,梦在现实行。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
开篇以梦境的形式进入读者的视野,梦中杨绛与携手并进的钱钟书突然走散,可无论她怎么找都找不到忽然消失不见的钱钟书,沉沉的夜色中,杨绛显得如此孤寂,像极了孤立无援找不到妈妈的孩子。杨绛时常做类似的梦,而梦中的她一直在等待钱钟书,等待着同他一起回家。因为太想念,才来梦中见!至此杨绛开始了钱钟书留给她的“万里长梦”。
第二部分:我们仨走散了
1997年3月,春暖乍寒时,钱瑗因脊柱癌去世,离开时她还不到60岁。1998年12月,钱钟书也终究没能挺过那个寒冬,离杨绛而去。接连失去一生中的挚爱,杨绛温热的双手也变得冰冷。这部分内容,杨绛依然以虚实梦境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梦中有实,实中有虚,用虚虚实实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瑗生病和离开的过程。
梦中的小船象征着病房,客栈象征医院,古驿道则象征着从家到医院的路途。那些时光里已经86岁的杨绛不得不独自穿梭在家和医院的路上。她时常担心自己在“古驿道”上迷路,担心找不到钱钟书的“小船”。
去年7月我回家探望75岁的母亲,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身体,母亲总是说:“如果不是你带我来医院,我自己是断然不敢来的,因为医院太大,担心自己迷路。”回想着母亲的话,看着86岁的杨绛奔波在路上,我的眼中早已噙满泪水……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爱人已逝,生活还得继续,生死之间最痛苦的往往是那个留下的人,因为从此身边没有了爱人的身影,有的只能是回忆。记忆的大门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杨绛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留学,到钱瑗出生,再到法国留学,最后一家三口回到祖国的怀抱,以及此后经历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无不饱含着她对钱钟书和钱瑗的思念。杨绛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有效的陪伴
我很羡慕他们仨,我羡慕的不是他们仨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取得的成就相比,我更羡慕他们仨相处的方式。杨绛和女儿是朋友,钱钟书和女儿是“哥们”。
钱钟书总会陪着年幼的女儿一起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钱瑗再大点儿时,钱钟书会和她一起趁着杨绛不在家时,把家里嚯嚯成狗窝。待杨绛回家前,父女俩再火速把家里整理好,然后两人看着彼此哈哈大笑。有时钱钟书会和钱瑗一起笑话杨绛笨;而有时杨绛则会和钱瑗一起嘲笑钱钟书是大色盲。其乐融融的一家,怎能不叫人羡慕呢!就是今天看来,这样的家庭氛围只会叫更多人羡慕。毕竟有几个父亲能像钱钟书一样,亲力亲为陪伴孩子、教育孩子。
长大后的钱瑗很优秀,她的优秀让父母骄傲,也让父母敬佩。杨绛说女儿是她一生的杰作,钱钟书说女儿是“可造之材”。优秀的父母培养出了优秀的女儿,钱瑗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离不开父母的悉心陪伴,更离不开父母爱的滋养。
他们仨在家时,都各据一张书桌,各自工作,互不干扰。三人分开时,都会详细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这些琐碎的事儿,杨绛称之为“石子”。待三人相聚时便分享彼此的石子。三人常常会带着大把的石子回家,所以三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就连去饭馆吃饭也充满了乐趣。吃饭时他们会猜其他客人的身份、关系,谁是主,谁是客,谁说话在理,谁爱说废话。一顿饭吃下来,他们也好似看了几场好戏。我想他们仨并不是在瞎猜,这点杨绛虽没在文中详细讲述,但在她的另一本书里曾介绍,杨绛年轻时,很喜欢看侦探小说。所以他们仨的猜测是有理有据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和细心程度。他们仨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爱情最好的模样:我愿陪你踏遍万水千山
1935年,杨绛跟随钱钟书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他们住在房东老金家,每天吃了晚饭,杨绛都会和钱钟书出门走走,杨绛称之为养心散步,他们的散步走得慢,玩得多。因为每次散步,他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因此杨绛说他们的散步也像一种探险。杨绛很爱探险,而钱钟书最不爱活动。
钱钟书有多不爱活动呢?杨绛说,钱钟书在北大4年,只在北大校庆时,跟着全校一起游过一次颐和园。而杨绛在北大借读半年的时间,就游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在“探险”这件事上,两人就是两个极端。
然而钱钟书陪着杨绛,先是遍游北京的名胜,后来在牛津日日陪着杨绛“探险”。到了伦敦,从大英博物馆到海德公园,从动物园到植物园,从阔绰的城市西头到东头的贫民窟,都留下了他们“探险”的足迹。无论在哪里,只要杨绛想要“探险”,钱钟书永远都会舍命陪“君子”。杨绛探险了一辈子,钱钟书就陪了她一辈子,直到他不能再陪她“探险”。
看着书上的文字,脑海中浮现出他们一起“探险”的温馨画面,虽然没有亲历,但只要想到那个画面也会觉得温暖。
一辈子固然短,但只要遇到对的那个人,长短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正所谓“既许一人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杨绛和钱钟书彼此扶持,共同成长,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年,她包容了他一辈子,他爱惜了她一辈子。如果有来生,相信他们依旧能在茫茫人海中第一眼认出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