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不妨试试就业“第四城”
作者:董璞玉
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趋向二三线城市的原因,认为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外,江浙沪、京津唐以及山东省等地区也可称得上是就业第四城,同时本地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完善、经济建设的加快、创业政策的鼓励等因素也吸引大学生回乡就业。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更好的工作发展前景。
“北上广”指的是北京、上海、广州三所大都市,一直以来,这三所城市就是高校精英学子毕业后工作地点的不二选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批量人才的涌入,“北上广”的人才吸纳力也日趋饱和,应届毕业的学子越来越难在“北上广”谋得一席立足之地。如今的“北上广”也正在经历着“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就业结构也逐渐发生改变。随着北京市率先出台了缩减应届毕业生留京名额的举措,“北上广”难留人的现状也为更多的毕业生们拉响了现实的警铃,逃离“北上广”也越来越成为众多毕业生们的切实选择。
据调查,近年外地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的比例超过了七成,这也显示大学生就业选择趋向务实和理性。那么,除了一线城市“北上广”,何为就业第四城?这些就业第四城对于选择它的高校学子们来说,究竟是彼之鸡肋抑或熊掌?
东部沿海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黄金区域,“江浙沪”、“京津唐”以及沿海的山东省都是越来越多毕业生们的首选,加上国家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中西部崛起计划日渐显出成效,中西部地区急需纳入大量高端人才,这些地区都可以称得上是毕业生们退而求其次的“就业第四城”
另外,本地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完善、经济建设的加快、创业政策的鼓励,也都是吸引大学生回乡就业的重要因素。
相比“北上广”来说,各地省城以及上文提到的众多地区发展、建设并不完善,各部门、产业也在逐渐成型之中,因此怀有一技之长的应届生比较容易地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工作发展前景来看,晋升空间和速度较之日趋饱和的“北上广”无疑有着诱人的优势。
再者,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大城市青年人的问题之一,看着节节攀高的房价,众多留在“北上广”的青年也不禁望“房”兴叹。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可能只有北京、上海的几分之一,能够给刚刚参加工作的应届生缓解不小的压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精神领域。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表示:“现代中国人对城市的向往除了基本对财富、地位和享乐的营求之外,更受价值理性的驱动———荣耀、成就、梦想的实现,工作往往不具备快乐的含义。”相比“北上广”,这些二、三线城市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生活环境也更加舒适宜人,上下班省去在公交、地铁上被挤成“沙丁鱼罐头”的危险,较为缓慢的工作节奏也给了身心更多小憩的机会,在“北上广”同学们还在挑灯加班的时间里,扎根中小城市的毕业生们尚可出门轧轧马路、呷一口茶,读一本好书,为心灵送去一份新鲜的养料。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
留在人人钦羡的“北上广”固然可喜,可转战二、三线城市亦非遗憾,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工作最为核心的诉求,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对于选择了这些二、三线城市的毕业生们,不妨稳稳扎根于“就业第四城”,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为中国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同时也为深造自身创造更为迅捷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