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仰恩大学的教育沃土上,有这样一群躬耕不辍的师者,他们在三尺讲台润育桃李,他们以卓越的学术成果、亮眼的竞赛指导成绩和独具一格的教学实践,诠释了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他们就是“林惠奖教金”的获奖者。
刘菲:铸魂育人躬耕教坛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刘菲始终坚持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课程根基。在课堂上,她积极探索,将真善美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灵,引导他们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刘菲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自己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品格的培育者。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塑造好价值观,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刘菲表示,为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现象,她深入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将教学环节设计得更具吸引力,结合专业特色与时事热点,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她注重在思想上亲近学生,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亚文化和热点话题,尝试与“00后”建立共鸣,以贴近学生的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识。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开放性和实践性,是一门不易讲好的课。”作为课程负责人,刘菲积极推进教学创新,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引起的学生抵触情绪。为此,她不仅关注官方和自媒体动态,还在手机上设置新闻热搜小组件,实时更新课堂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的“鲜活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谈及思政课相关竞赛,刘菲表示备赛过程时间长、任务繁重。为了备战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她需要背诵教学片段、设计课程、制作课件、撰写演讲稿等,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投入其中。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荣获第七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竞赛经历也带来了宝贵的教学启示,她通过大量阅读挖掘新史料,将新知识带入课堂,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教至今,刘菲始终用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未来,她将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扎实自身思政素养,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李安平:育人为本创新引领
“教育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从教 28 年来,李安平深谙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激发学生心中的热情与求知欲。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发展始终是核心。在谈及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创新时,李安平坦言,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要求更高,课程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他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使他们掌握这项传统运动,还要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他指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改革方向,通过跨学科组建团队,为课程注入多维视角。他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克钦老师携手,从课程中挖掘出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通过鲜活的历史事例,如孙禄堂对抗日本武士的故事,邓小平为中日友好访问团题词“太极拳好”等,李安平将历史与文化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引发学生的深思与求知欲。同时,他还与现教中心的许勇老师合作,将虚拟现实技术(VR)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太极拳运动技术的理解与兴趣。
李安平始终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与康梅英老师一起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与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他强调,虽然比赛成绩固然重要,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这需要通过多方努力来实现。李安平认为,言语鼓励是激发潜能的关键,他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定制训练目标。此外,李安平坚守团队的优良传统,促进新老队员之间的技艺切磋与交流,让经验在团队内部得以传承,通过这种互动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也激励每位队员共同为团队荣誉而努力。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在体育教育的道路上,李安平以满腔的热爱与执着不断书写育人篇章。他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不仅激励着学生们,也不断激励着自己前行。未来,他将继续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展专业领域,为学生的体育发展奉献更多的力量。
程春:产实践繁花结科研硕果
“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程春微笑着说道。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她常为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而倍感欣慰与自豪。她常说:“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在学生不断进步的同时,程春也时刻鞭策自己持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她在闲暇之余深入探索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以确保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扩展,不断加深。
作为管理学院副院长,程春始终秉持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深入调研地方企业和产业,根据调研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引入校企资源,实现协同育人。为了让同学们提前感受职场的节奏和氛围,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程春带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前往科牧智能厨卫有限公司、安踏集团等公司开展专业实习实践,程春表示,通过参访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不仅能直观了解企业运作模式,掌握企业管理技巧,还能从中汲取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程春认为,唯有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适应变化发展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在职业发展中走得更高更远。
将抽象的概念化为生动的实例,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理解。程春在新媒体营销课程中,生动讲解了瑞幸品牌联名活动、旅游景点利用热门网游《黑神话:悟空》进行宣传活动、华为三折叠手机推广等案例,深入剖析这些活动的目标、受众与营销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新媒体营销的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探索真知。此外,她安排学生分小组策划新媒体营销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弛而不息,久久为功。程春坦言,科研中的选题方向不明确、时间紧任务重,是科研工作者的“家常便饭”。她深知科研不可急功近利,必须坚持不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在晋江经验与中国制造课程的前期准备中,制造业数字化创新主题激发了程春的研究兴趣,于是她利用碎片化时间搜集资料,对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最终确定了社科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方向。静水深流,辛勤耕耘终有收获,她在 SSCI 等学术期刊上成功发表了多篇论文,主持的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也获得立项。
“成绩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激励和挑战。”谈及荣誉,程春认为,教学和科研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她享受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奖项对她而言,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未来,她将在教育岗位上继续努力,不断挑战自我,力求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吴晓伟:播知识之种育梦想之花
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吴晓伟始终秉持“学以致用,课证融通,以赛促学,实践育人”的核心理念。他深知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在教学中,他通过精心设计的投资理财实训课程,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标准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认知投资理财规律,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吴晓伟组织的投资理财类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用比赛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用团队合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实现以赛促学、全面发 展 的 目 标 。 他 的 课 堂 既 是 传 授 知 识 的 殿堂,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摇篮。作为经济学院副院长,吴晓伟不仅追求教学上的精益求精,更致力于团队建设与科研攻坚。在主持“投资理财课程群团队”建设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将课程群按照“投资理财基础知识——市场认知——风险防范——技能提升——前沿发展”的逻辑顺序设计,打破了各课程间的单一联系,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真正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凝聚共识与明确方向。”吴晓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是加强内外部交流,按照 OBE 理念,联合企业行业开展研讨,明确课程团队的整体建设思路。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团队细化课程知识点,依据各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和学生培养目标重新制定课程大纲。在他的努力下,这些教学改革不仅为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金融领域培养了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作为党总支书记,吴晓伟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学科技能竞赛,他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金融专业素养。在指导比赛的过程中,当团队面临时间冲突、成员退出等问题时,吴晓伟总是以耐心和智慧化解危机。他倾听学生的困惑,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帮助团队重拾信心,让比赛顺利进行。在他的指导下,同学们在“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挑战杯”、“学创杯”、“互联网+”等赛事上捷报频传。而同学们取得的 3 个大创国家项目、7 个大创省级项目以及上百张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奖状,也凝聚了他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批语与激励。此外,他还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与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晋江市支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接触行业前沿技术的平台,帮助他们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我的心中燃烧着传递爱与知识的火焰,渴望在学生心中点燃梦想的光芒。”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晓伟坚信,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都是他最大的欣慰。未来,他将继续坚守在教育岗位上,用爱与智慧点亮更多学生的前程,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林媛、思煜、怡真、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