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我在白马寺触摸时间的纹路

作者:郝晓丽    
2025-03-07     浏览(41)     (0)

文章描述了洛阳白马寺的清晨,描述了其历史遗迹和僧人生活,以及永平求法的故事和朝圣者的热情。同时也揭示了历史的轮回与新生。

天光未透的清晨,洛阳城尚未完全苏醒。当我站在朱漆斑驳的山门前,一滴宿露正从“白马寺”鎏金匾额上滑落,在细微晨光中折射出千年前那个传奇的清晨——永平七年,明帝的使臣牵着驮经白马自西域归来,蹄声叩响中原大地的第一声佛号。

穿过山门,唐代经幢的八角基座已与泥土融为一体。我的指尖掠过宋代碑刻的残片,那些斑驳的字迹像被岁月揉皱的经卷,却让砖缝间倔强生长的青苔里找到新的依仗。大雄殿前的银杏树将金箔般的叶片铺满石阶,每一道叶脉都在讲述那个深秋的午后,译经僧人抖落笔尖的墨滴,曾惊飞那檐角的铜铃。那清凉台遗址,层层叠叠的瓦片也当堆砌成时间的年轮。而那汉代绳纹陶片与北魏莲花纹砖却也在土层中相拥而眠,唐代诗人岑参在此处留下的诗句,已被风雨蚀刻成砖缝间蜿蜒的裂痕。当夕阳将齐云塔的影子拉长,那些斑驳的塔砖便化作无数双眼睛,凝视着从东汉走来的朝圣者。

斋堂飘来松针焙茶的清香,止语茶会的木牌在风中轻晃。僧人们布茶的动作如行云流水,青瓷盏中浮沉的不仅是茶叶,还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晨钟暮鼓。茶汤入喉的刹那,忽然懂得永平求法的使臣为何甘冒风沙——这盏中沉浮的,原来是穿越时空的觉悟。藏经阁的木鱼声与敲钟僧的步履形成奇妙的韵律;年轻的沙弥擦拭经卷时,细碎的金粉落在僧袍褶皱里,恍若当年摄摩腾译经时飘落的灯花。那些泛黄的贝叶经卷上,不仅有鸠摩罗什的朱笔批注,还叠印着历代抄经人指尖的温度。

站在竺法兰墓前,秋风卷起几片银杏叶。这位天竺高僧或许不会想到,他亲手栽下的那株石榴,会在千年后长成这般虬曲的模样;墓前石刻的忍冬纹依然鲜活,仿佛随时会顺着藤蔓开出西域的月光。暮光中,齐云塔的铜铃与高铁的汽笛声在云端相遇;放生池的锦鲤搅碎塔影,粼粼波光中,武周时代的石马与智能手机的闪光灯在水面重逢。当电子导览器讲述着永平求法的故事,却总也掩不掉山门外卖香烛的老妪用洛阳方言重复着玄奘时代的晨课。

夕阳将最后一道金边描在毗卢阁的飞檐时,突然,钟声惊起群鸦。那些盘旋的黑羽掠过唐代经幢、宋代碑林,最终消失在齐云塔指向的苍穹。此刻,我终于明白,白马驮来的不仅是经纶佛卷,更是一颗永远在路上的菩提心。

一代代朝圣者掌心的温度里,青苔爬上经幢的轨迹中,茶汤泛起的涟漪间,它完成着永恒的轮回与新生……(放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