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春节档斩获中国影史票房第一,观众对其传达的精神内核有着独特的思考。如今,新时代大学生不会任由成见之山压垮,正如导演饺子用七色宝莲的意象揭示了一个真理:要实现自我重塑,就必须经历挣脱旧有束缚的痛苦,而这份力量源自内心深处那份永不言败的勇气。
外部的成见往往束缚我们的行为,但真正的枷锁源于内心的自我否认。“学历焦虑”这一概念在近些年不断被提及,成为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心灵大山,相当一部分应届生在面试过程中,遭遇“‘双非’院校竞争力不足”的质疑。不可否认,与“双一流”院校学生相比,“双非”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差距并非不可弥补。让“学历焦虑”成为心灵茧房,进而产生自我否定实不可取。解开心灵束缚尤为重要,这决定我们是否有突破自我的内生动力。
突破心灵茧房,需要哪吒般“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决绝。正如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博士后何世豪,最开始的他甚至只是一名大专生,但他并没有妥协于世俗对于大专生“不上进”的认知与眼光,而是不断“逆袭”最终凭借自身毅力完成从大专生到博士后的华丽转变。真正的成长,是不断突破预设边界的过程。面对世俗的偏见,我们更应用行动改变大众的普遍认知。
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新词汇“内卷”与“躺平”,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枷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解构的是,“内卷”并非对普遍学生群体的“背刺”,“躺平”也不意味着对现实生活中的坎坷不管不顾。相当一部分高校,正在对这一看似二元对立的概念进行探讨,例如制定相关激励机制、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探索,本质上是在解构“学业即命运”的成见。“内卷”与“躺平”并非二元对立,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饺子导演用非科班身份,创造了票房神话,每个人都能在持续地行动中,让成见的茧裂开透光的缝隙,照见属于这个时代青年的无限可能。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潮头,与其焦虑他人贴上的标签,不如像哪吒驾驭风火轮那样,用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冲破认知壁垒。须知每一代青年都要面对特定的偏见,而破茧成蝶的密钥,始终掌握在敢于直面质疑、持续精进自我的勇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