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报》
2025-03-30     浏览(110)     (0)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杨贤金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增强中国企业“出海”软实力等。他建议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中文教育,加强高校、培训机构、企业合作,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同时,构建需求牵引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动新工科建设迭代跃升。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多条建议,接受了《人民日报》“不断提高国际中文教育质量”;《中国青年报》“两会释放青年就业新机遇”;《科技日报》“构建需求牵引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动新工科建设迭代跃升”;“人民网”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增强中国企业“出海”软实力等多家媒体的相关主题采访报道。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增强中国企业“出海”软实力。
  “语言是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做好国际中文教育,既能传授语言知识,也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应坚持守正创新、加强联通融合,更充分地发挥语言桥梁作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杨贤金表示。他建议,应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中文教育,高校、培训机构、企业等加强合作,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专业课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杨贤金指出,协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与央企“出海”需求的融合发展,共同构建以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为导向的中文教育体系,才能加速推进中国项目、中国企业、中国方案的全球化进程。为此,他建议,要支持特色课程、定制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满足央企海外员工的多样化需求;要继续支持在海外中资企业或产业园区设立“中文工坊”,设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区域发展中心,建设海外国际工程师学院,培养更多优质复合型本土人才;要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国际中文教育与央企“出海”融合发展,支持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国际中文教育;要推广虚拟现实(VR)教学,建立语言服务数据库,为中文教育提供数据支持;要加大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力度,鼓励央企与高校签订全面合作与定制人才培养协议,将语言培训纳入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定制语言能力评估和“中文+职业”培训。
  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职场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新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为1.7亿个,而被替代的工作岗位数量为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人工智能会不会带来就业恐慌?杨贤金认为,AI时代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等能力,是当下教育关注的重点。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变化,凭借这些能力,他们都能灵活运用知识,不断适应新环境,持续发展。
  教育者必须以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他建议,应该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超前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精准把握未来对学科专业的新需求,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提高人才供给的适配性。期望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能成为适应未来、引领未来、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人才,教育要给学生这样的保障和底气。
  构建需求牵引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重塑全球格局。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契合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
  杨贤金建议,一是要构建数据驱动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从未来到未来”的布局转型,建设国家级学科布局智能决策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运用AI技术发布学科发展指引。高校试点“学科动态响应中心”,对学科实行分级预警与优化,缩短审批周期,优先布局战略领域;二是要深化“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战略人才,推行“企业命题—高校揭榜”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虚实融合培养平台,依托超算中心开展沉浸式教学,定制个性化课程。实施人才金字塔工程,组建卓越工程师联盟;三是要改革评价体系,将“国家战略贡献度”纳入“双一流”评估核心,增设关键考核维度,设立“学科调整风险基金”与容错机制;四是要构建协同生态,打造国家创新共同体,搭建区域产教融合智能云平台,试点“国际教育开放试验区”,强化央企与高校联动,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加快推动新工科建设迭代跃升。
  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前行,我国高质量发展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极为迫切。但我国工程教育仍存在卓越工程人才规模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
  为推动新工科建设迭代跃升,杨贤金建议,一是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秉持“从未来到未来”理念,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超前研判人才素养与学科专业新需求,强化立德树人,培养工科学生多种思维与能力;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组织模式,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特区建设,聚焦战略必争与新兴领域布局特色学院,构建多元导师团,探索“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三是要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区域性融合式创新工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四是要推动数智赋能工程教育,重构数智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智慧教育资源中枢,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工程教育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