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

哪吒:一场当代青年的精神突围

2025-03-15     浏览(17)     (0)

本文介绍了动漫指导讲座上提到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团队和影片背后反映的青年一代的精神密码。文章提到,哪吒成为当代青年精神世界寻找自我、突破束缚的棱镜,并在青年文化共谋中成为现实中的“哪吒”。影片的反叛精神和对宿命的反抗也体现了打破偏见、逆境中重塑韧性的可能。


3 月 6 日,我校邀请《哪吒 2》制作团队举办动漫指导讲座

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的票房不断刷新影史记录,这个掀起现象级热潮的东方神话角色,其深层意义早已超越商业数据本身,当哪吒的“火焰”划破银幕,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将传统神话中“剔骨还父”的反叛精神转化为对宿命论的反抗,

“破界”之路背后,折射的恰是青年一代的精神密码。

打破偏见 做自己的英雄世人总爱给异类贴上标签,却忘了真正的妖魔不在血液中,而在歧视者的目光中。哪吒生来就是“魔丸”,陈塘关就像一个巨大的舆论场,村民们用偏见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哪吒困在“魔童”的桎梏中,可他们忘了世俗偏见只会让冲破偏见的身影更加耀眼。当哪吒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时,宿命的锁链被震碎,“魔童”的标签被撕裂。于是,哪吒成为了当代青年精神世界寻找自我、突破束缚的棱镜,我们期盼在从来如此的规则框架之中,在高度标签化的世俗中有人告诉你:你还“年轻”,大可以去“试试”。

反脆弱 重塑人生韧性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困住自己的“穿心咒”。是选择困己于一囿天地,还是突破壁垒实现突围。《哪吒 2》给了我们答案,不管是哪吒从面临着“魔丸”身份的困扰到“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才算”的破局,还是敖丙虽承受着龙族复兴的担当,但依旧有对善的坚守,是申公豹从反派到责任者的转变,还是石矶娘娘被打得只剩七零八碎的无力也依然有“只剩一点点”的豁达,他们并没有焦虑内耗,而是突破自我认知的局限,展现了逆境中重塑韧性的可能。正如当代青年同样在“躺平”与“内卷”的夹缝中,以佛系外表包裹炽热理想,不是“与世无争”,不是“拼死拼活”,而是“努力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将焦虑转化为蜕变的动力。

《哪吒 2》的成功,本质是一场青年文化的共谋,是在文明对话中书写属于东方的“风火传奇”,是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立体化表达,这种文化共创,既是青年对主流叙事的解构,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再定义。

哪吒的“破界”从未止步于银幕,当青年以代码改写命运、以媒介重构话语、以跨界打破圈层时,他们又何尝不是现实中的“哪吒”?

24 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