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海棠盛开的校园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山东好人”获得者,我校工程机械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11班学生孙在新。
2023年暑假期间,孙在新主动拿出1.2万元奖学金,帮助家乡铺设新水泥路面解决雨天排水问题,翻修拓宽村里主路并加设护栏方便村民通行,被当地街道、团工委评为“奉献家乡杰出青年”。孙在新“攒1.2万奖学金为村里修路”这一暖心行为一经发布,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百余家媒体平台联动转载,微博话题单周浏览量超亿次,获“山东好人”“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奖”等。让我们走进孙在新,听他讲述“自强”背后的故事。
做个“好人” 家人是最好的榜样
孙在新的家乡在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北孙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在孙在新的成长经历中,家人和乡亲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引领他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更是教会他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我的家乡不大,但乡亲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只要谁家有事,邻居乡亲们总会互相帮忙,那股子热乎劲儿,让整个村子都暖烘烘的。而我的爷爷对我影响最大,他是个老党员,也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每当邻居乡亲们有需要时,爷爷从不缺席,也经常带着我去帮忙。”在谈到家乡和家人时,孙在新眼神里充满温柔,也仿佛把我们带到那片温暖的土地上。
孔孟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乡情深深滋养着孙在新,他从家人身上看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在乡亲身上看到了互帮互助的情谊,让他从小明白了“做好人”“做好事”的意义。
告别“躺平”“自强”是人生坐标
进入大学后,孙在新没有放松自己,而是在各个方面严于律己、不断突破。他态度端正,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他甘于奉献,积极竞选学生干部,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他精于专业,连续两学年学分绩点成绩专业第一,多次获评山东交通学院优秀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长励志奖学金、济南奖学金。获全国3D大赛精英联赛省赛二等奖、山东交通学院第六届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三等奖,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全能型”选手。“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一味地接受知识,更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为社会作出贡献,我的专业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在老师的讲授和学术竞赛中,对于修路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所以这次修路也是我对专业实践的一次尝试。”
这大概就是孙在新眼中“大学”给予他的影响,他拒绝“躺平”,用汗水和行动讲述“自强”的意义,在大学的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拒绝“标签”“00”后是好样的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山东好人”等光环之下,意味着要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榜样,传递自强自立的正能量。他回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从自律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到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种种挑战时的不退缩,再到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作贡献,每一步都凝聚着努力的汗水。如今,他希望将这份自强的精神传递给身边的同学,影响“00”一代告别“温室花朵”的标签和偏见,成长为肯吃苦敢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我十分荣幸地作为优秀共青团员代表、学生代表在学校五四共青团工作表彰大会上和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发言,与同学们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告诉他们,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采访结束时,海棠花瓣随风飘落,洒在孙在新的肩头。他的故事,如同这烂漫的春光,温暖而充满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会带着这份自强与担当,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也激励着更多的交院学子在逐梦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