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齐鲁师范学院 - 《齐鲁师范学院报》

解码文化遗产传承的“青春密码”

2025-03-20     浏览(36)     (0)

齐鲁师范学院开设山东省首个文化遗产本科专业,教学团队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课桌搬进传统村落,搭建非遗工作坊。近年来,学校大力引进文化遗产领域高层次人才,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文化遗产专业青年教师团队以田野调查的学术理念和技术路线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与能力。学校以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目标,聚焦非遗保护传承的新篇章。

2023年,齐鲁师范学院获批开设山东省首个授予历史学学位的文化遗产本科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化遗产专业教学团队立足“新文科”视角,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课桌搬进传统村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请进课堂,搭建非遗工作坊。日常教学中,师生一起走进博物馆、古村落,在田野调查中触摸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文化遗产专业的建设探索不仅为当前人文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文科教育样本”,更以“行走的课堂”回答了“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的时代命题。

深耕理论,培育行走田野的研究者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历史的谜底和文化的奥秘,需要持续做好研究阐释工作。近年来,齐鲁师范学院深度推进新文科建设,大力引进文化遗产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深挖历史脉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为文化遗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搭建起多元空间与交流平台。

2020年,学校成立中国乡村调查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搭建“扎根乡村,面向基层,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合作研究模式,为非遗理论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近5年,科研团队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12项,出版专著9册,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批国家文旅部、民政部和济南市政府等横纵向课题经费、决策咨询项目等累计200余万。此外,研究中心还深度参与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莱芜中元节习俗”“章丘芯子”的申报、挖掘和学术研究工作。

在学术支撑的坚实基础上,文化遗产专业青年教师团队以田野调查的学术理念、技术路线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兴趣与能力,使学生逐渐成长为能够行走在田野间,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探寻文化遗产奥秘的践行者。

投身实践,锻造遗产保护的实干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具有活态流变的特点。文化遗产专业教学团队深刻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将非遗保护实践研究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使命,围绕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主题,深入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文化资源,建成以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德范村为代表的村落研究基地,以实际行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同时,文化遗产专业将课堂讲授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打造“行走的课堂”。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在家乡开展调查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联系,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形成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报告,不仅丰富了非遗理论研究的维度,更以青年力量激活非遗传承的基因。

守正创新,塑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信息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传播模式已难以满足大众对文化遗产日益增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创新传播模式成为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动力。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不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文化遗产专业教学团队在保持专业特色开设部分史学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文化创意课程。其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由具有美术设计学科背景的老师讲授,指导学生融合非遗元素进行文创设计。这一的思路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也为非遗传承输入新鲜血液。为了使更多人认识非遗、走近非遗、传承非遗,文化遗产专业的师生们,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强烈的使命感,投身于文化遗产传播的创新浪潮之中,自发组织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推介本校的文化遗产专业,用短视频解码“柳毅传说”,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非遗影响力,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创新传播方式与渠道,塑造了文化传承传播者的崭新形象。

齐鲁师范学院紧扣时代脉搏,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在非遗传承的征程上笃定前行。学校全力聚焦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着力培育怀揣使命、精通专业的文化“两创”人才,既是对本土文化瑰宝的珍视,更是对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有力回应。当齐鲁师院人用脚步丈量非遗的“经纬”,用创意激活传统的基因,他们正在奋力书写非遗保护传承的新篇章。   (党委宣传部 王雅淇、张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