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轮椅上的哲人,地坛里的沉思者,21 岁双腿瘫痪,与死神搏斗整整40年。生前,他留下的文字温暖了无数人;死后,他将所有器官都捐赠给了他人。莫言曾说,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应该是,史铁生。”
史铁生,1951 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清华附中,热爱运动,并且颇有运动天赋,曾经在校运会上摘获80米跨栏第一名。他像所有小孩一样成长着,或者说更出类拔萃地成长着。
第一次与史铁生的邂逅,是在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一篇名叫《秋天的怀念》的文章里。当时印象更深的是他的母亲,但当真正读完《我与地坛》、知晓他的一生后,才深悟“史铁生”这三个字的分量之重。
然而,命运却在他最踌躇满志的时候,毫无征兆地给了他最残酷的打击。
1972年,史铁生双腿瘫痪。这一遭遇如晴天霹雳,让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之中。最开始他几乎每一天都盼着奇迹发生,盼望着自己能恢复如初,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奇迹并没有发生。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他常常独自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的天空,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命运对他如此不公,让他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生病以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非常狂躁,他会突然把家中的玻璃砸碎,将手上的东西用力砸向四周。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他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才红着眼眶回到儿子身边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郁闷的时候,史铁生便一个人待在地坛。时间稍久一点,母亲怕他出事,便跑去找他,远远看见他好好的,便又悄悄地离去,不让他知道。
1977年秋天,北海的菊花开得绚烂,母亲又一次向他提出去北海看看,他同意了。母亲高兴得像个小孩儿,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嘴里还说着,“看完花,咱们就去仿膳,你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北海之行当然是落了空,命运又一次露出了狰狞的獠牙。那天下午,母亲病情恶化倒在地上,嘴里大口大口吐着鲜血,邻居用三轮车把她送去了医院。这天夜里,史铁生本就乌云密布的人生好似响起了一阵惊雷,那个“世界上最好看的母亲”去世了。
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但关于她的回忆又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清晰起来。在地坛,当风吹过草丛和百年的老树,当阳光从密林间洒下来,母亲好像随着微风和阳光,又重新回到他身边。
他在书里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一刻,他与命运和解,开始尝试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他发现,写作成为他与世界沟通的新方式,也成了他排解痛苦、寻找生命意义的途径。他开始静下心来阅读大量的书籍,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他的文字,起初带着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深刻且豁达,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思考人类的苦难与希望。
“写作,是为了向命运讨要一个说法。”1979 年,史铁生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此后,他陆续发表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这些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高度评价。至此,整片天空的阳光好像洒落在了史铁生的身上,洒在了这个倔强乐观的年轻人身上。
除了小说创作,史铁生还在散文、诗歌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恩。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考验。1998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透析生涯。“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地等我”,透析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依然坚持写作,坚持在每两次透析中间那个比较清醒的上午写作两三个小时。《病系碎笔》的十几万字,他写了四年,每两天写一点文字,因此他也调侃自己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他虽卧在病榻上,却依然关注着社会的发展,思考着人类的命运,其作品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记录,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探索和贡献。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逝世,享年 59 岁。在手术台上,他捐出所有器官:腰椎被切开用于医学研究,肝脏捐给了一位肝癌濒危患者。
史铁生的一生是充满苦难的一生,也是充满奋斗与抗争的一生。他摇着轮椅日复一日地来到地坛,在古老的建筑与蓬勃的自然间,思索生命的意义。他对死亡的豁达,并非是逃避现实的麻木,也不是未经世事的天真,而是源于对命运的宽容与接纳、对人生价值的坚定追求、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纵观史铁生的一生,身体残缺让他更珍视灵魂的健全,他不再纠结于身体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人们普遍面临的困境——人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有限和死亡,给出了别样的理解,他以其生命历程诠释了抗争、探索、爱与宽容的真谛。“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我与地坛》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哲思与优美,更让我们领略到一种宏大且令人尊敬的人生格局,它如明灯照亮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的路,又如一股力量给予我们在困境中坚持的勇气,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生活苦难,寻找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