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年送灶之日起,在零落的鞭炮声中,年味渐渐变浓。年前的准备总是有条不紊,自有一套章程。送灶后必不可少的是掸檐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墙角床下、屋梁墙角等平时不惊动的角落都是清扫的重点。鸡毛掸子扫过墙壁的每个角落,将一年的积尘扫下,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才好干干净净地迎新春。阳光里,粉尘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热闹得很。
年三十晌午,处处是滚烫的烟火气。巷口的石板路被爆竹屑染成红毯,厨房的白雾弥漫整个屋子,灶前的火光在白墙上晃动。母亲守着咕嘟冒泡的砂锅,桂皮八角在琥珀色的汤汁里浮沉,奶白的蒸汽模糊了玻璃窗。蒸笼里的年味最是醇厚,掀开笼盖的刹那,雾气氤氲中红红的糖糕晶莹圆润。奶奶用筷子在糖糕上点上红点,如同年画娃娃额心的一点红,满是喜庆,甜甜的香气与柴火气在梁间游走。
暮色浸透青瓦时,八仙桌已摆得满满当当。待到姐姐下了班赶回家,所有人围坐在桌前,年夜饭便开始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欢声笑语交织在佳肴的香气中。吃完年夜饭,一家人打开电视准备看春晚,母亲端来了一盘盘瓜果点心,茶几上也堆满了各种零食。当熟悉的开场音乐响起时,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坐在电视机前守岁的夜晚。这一刻,时光仿佛重叠,即使容颜变了,房屋的陈设变了,但年复一年守候的团圆与温情一直没变。
子时爆竹骤响,四面八方传来的响声震得窗花簌簌颤动,满地红屑跳着踢踏舞,惊醒了打盹的狸花猫。奶奶往我手里塞压岁包,红封上还留着檀香味。手机屏幕亮了,微信群此起彼伏的消息跃动着,大家争相祝福着新年快乐,跨越屏幕的温度温暖着每一个人。
自大年初一起,人们便总在拜年路上飘。压岁钱在口袋里焐得发烫,拜年话在舌尖转了三转,节礼从这家被送到那家再传到别家,但里面承载的祝福在传递中愈发厚重。堂屋和屋檐下成了流动的宴席,许久不见的亲朋,坐在太阳下,嗑着瓜子,絮叨着家长里短。忙于生计的日子太多,当相聚变得有些陌生,这一刻才显得愈发动人。重温情谊,相互问好,这可能就是我们仍遵守这些传统习俗的意义所在吧。
三百多天的辛劳换来了这几日珍贵的团聚。尽管热闹过后会比以往更觉冷清,人影散去,剩下狼藉一片和数不尽的思念。但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好的团聚,分别的人们各自揣着回忆,等待下一次的团聚。
(作者系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2022级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