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清明雨落 追思绵长

2025-04-04     浏览(59)     (0)

清明节是一个追思过往、感恩生活的特殊日子。在这个时节,人们用最真挚的情感追忆过往,祈愿未来。清明的雨滴,化作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梁,传递无尽的哀思与永恒的爱。在回望中前行,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来路和归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人们手捧鲜花,神色凝重,低声祷告。那些逝去的身影,仿佛在冥冥之中听到了生者的心声。祭扫之余,人们漫步在春日的原野,踏青寻春,“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于盎然生机间寄托无尽哀思。

清明时节的雨,总是裹挟着灰蒙蒙的薄雾,二者交织,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置身其中,仿佛踏入一个缥缈的梦境。建筑、树木、小溪,都被这层轻纱般的烟雨笼罩,朦胧而虚幻。或许,这便是对逝去亲友最好的慰藉,一如“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所展现的生死离别之殇。

在记忆深处,老屋门前的青石板,村口那棵古槐树,还有年幼时祖辈讲述的家族故事,都被时光小心封存。世事变迁,岁月流转,唯一不变的,是血脉深处的牵挂。

清明,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祭奠,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次对过往的回望,一份不忘来路的坚守。“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诗人杨万里行走在扫墓路上的感慨,亦是我们对先辈、对过往深深地追思。

先人走过的路,早已被时间抚平。然而,那些镌刻在家族记忆中的点滴,祖父的谆谆教诲,母亲的声声叮嘱,老宅门口石狮子上的斑驳痕迹,都是生命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天,人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诉说最深切的怀念。墓前的纸钱随风飘舞,这不仅是对先人的供奉,更是对生命的敬畏。那些历经风雨的先辈,虽已化作尘土,但他们的故事,依然在岁月中回响。一个家族的记忆,需要有人守护,需要有人传承。清明节,让我们回望来路,让那些沉睡在岁月深处的名字,不至于被遗忘。

人生匆匆,唯有情感能跨越时间,生生不息。在祖先的墓碑前低头肃立,我们思索生命的真谛。那些曾经熟悉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在后人身上熠熠生辉。他们未曾言说的爱,早已深深扎根于每个清明节的追思之中。“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的诗句道尽了岁月沧桑,却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先辈留下的一切。

时光奔涌向前,雨中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乡村的泥土路,被水泥大道取代;老屋的炊烟,也渐渐模糊在记忆深处。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奋力前行,偶尔停下脚步回望,才发现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家族的根,故土的情,祖先的恩。

清明节,是提醒,是召唤,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适时停下脚步,回望出发的地方。

清明的雨,虽带着忧伤,却也寓意着生命的希望。正如苏轼所吟:“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首诗道尽了生命的短暂与世间的沧桑。在清明时节,我们更应珍惜眼前人,感恩生活赐予的美好。让我们默默祈祷:愿已故亲人安息,愿我们少些遗憾。

年复一年,清明的雨依旧纷纷扬扬。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心底的思念。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来路。长途跋涉间,不能遗忘自己的姓氏,不能在喧嚣中迷失方向。年年清明,岁岁追思。祖先留下的,不仅是姓氏,更是精神的火种。无论脚步迈向何方,心中的归途,永远指向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指向给予我们生命与爱的亲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以最真挚的情感追忆过往,祈愿未来。愿那清明的雨滴,化作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梁,传递无尽的哀思与永恒的爱。(张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