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学校召开202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2025-04-04     浏览(60)     (0)

学校召开202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培养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并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会议还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及审核评估整改任务。

本报讯 (记者 张宏伟)3月 27日,学校202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鼎新大讲堂召开。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蔡立东主持会议。

张希简要回顾了学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进展。他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要继续发扬 “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懂交流、善合作,不辜负这个时代的建设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希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分享了思考。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成为教育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和重要工具。AI正在重塑本科教育教学的新生态,我们必须直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变化,深刻思考应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他认为,AI正在重塑教学范式,推动从 “单向传授”到 “人机协同”的课堂革命,有益于个性化人才培养,助力大范围地因材施教。AI时代的人才培养要从以知识学习为主向侧重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转变,从过分强调单一学科人才培养向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

张希强调,在AI时代,更需坚守育人初心,本科教育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淬炼与价值观的塑造。我们的办学要以 “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优化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拓宽学习广度,培养跨学科思维,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社科学生的科学思维。各学院都要重新审视自己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打造需要下一番笨功夫才能学懂弄通的 “金课”,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更新核心课程的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张希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对人才提出新需求。我们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发展动态和学校发展实际,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学科专业建设必须打破传统壁垒,推动构建交叉融合、动态迭代的学科体系。

张希强调,要聚焦核心能力,构建思政引领、数智赋能、通专并重的“双核心”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体系“减量” “提质”,以科教融汇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促进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以产教融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 “育才” “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以编制 “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做好2026版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在全校范围开展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大讨论。校院两级要分工负责,加强通识核心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梯队建设。要推动数智赋能教学变革,打造通识、学科、专业有机结合的进阶式 “1+N+X”人工智能教学体系。

张希指出,师德与学风建设是办学治校的根基,面对AI的新挑战,要构建规范引导、宽严相济的 “双维度”边界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AI作为辅助工具的性质与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AI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利用AI协助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品判性思维,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在管理制度中明确AI使用的边界,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AI工具的具体规范。

张希最后强调,教学委员会和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是依法治校、教授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和调整,需要经过教学委员会科学严谨的质询和论证。对于新引进教师是否胜任教学工作,教学委员会要根据规范的程序进行考核,做出公正的评判。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承担着督教、督学和督管的任务,要推动专项督导与日常督导相结合,线下督导与线上督导相结合,继续科学规范督导,注重与老师们平等地交流和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会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然以“立足教育强国使命,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开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主线,紧扣国家战略与学校发展需求,聚焦 “审核评估问题整改、人工智能数智行动、2026版培养方案建设”三大核心任务,系统部署了2025年本科教育教学的十项重点工作及审核评估整改任务。本科生院院长、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付君汇报了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表彰了招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张希等为受到表彰奖励的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

全体校领导、校党委常委,校教学委员会委员,校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校部机关党政职能部门、直属管理机构以及各教学单位主要和相关负责人和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代表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