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体育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校报》

北体教师集体备课,共上“开学第一课”

2025-02-28     浏览(51)     (0)

北京体育大学召开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围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主题,五位教师代表分享教学经验,党委书记强调教师责任与担当,学校将加强教师党建、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2月21日,新学期伊始,北京体育大学在体育馆召开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备课会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强师铸魂,以体育家使命立德树人”。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剑主持备课会,全体教师、教练员,全体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各教学、科研单位辅导员、组织员、教务员等约1000人参会。

在“开学第一课”展示环节,来自中国武术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心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武冬、闵伟凡、王英春、杜松石、刘辰五位老中青教师代表,围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武术套路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查拳》《篮球专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运动员自信提升》《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建设体育强国努力奋斗》为题进行示范交流。

中国武术学院武冬教授的《武术套路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查拳》以“武术名家张文广先生的拳照美在哪里”“武术在哪届奥运会上表演展示”引入。在递进中,武冬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拳照中的“和合之美”来阐释查拳技术的深层哲理。同时,还通过提及第11届奥运会上武术的表演展示,强调了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国际影响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教学内容上,武冬老师以传统查拳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训练程序展开,从“站桩开始、弹腿入门、套路求法、散打求真”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查拳的基本技能和要领,还创新了教学内容,将“功法、套路、用法”有机结合,使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查拳的技术动作,更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实战应用。武冬老师在示范中,通过解读张文广先生的拳照,引导学生领略武术中的和谐与统一之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动作的流畅与协调上,更体现在武术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

中国篮球运动学院教师闵伟凡老师讲授的《篮球专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主要包括双球基本技术训练与快速技术部分的新兴过人技术进行结合两部分内容,重点讲授示范了双人基础配合中的掩护配合。在训练过程中,闵老师特别强调了“节奏变化”的重要性。他通过不断调整训练要求的节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变化不仅让训练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学生们在适应不同节奏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反应能力和篮球技术水平。

心理学院教授王英春的开学第一课以“运动员自信提升”为主题。她通过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信对运动表现的显著影响,强调了最佳自信水平对于提升运动成绩的重要性。王英春阐释了通过自信影响自身、威慑对手进而影响运动表现的两条路径。在提升自信的具体策略上,王英春从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层面给出了建议。在个体层面,她强调积累成功体验是增强自信的有效途径,运动员可以通过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在行为层面,她提出建立行为程序是强化自信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明确、可行的行为计划,并在实际训练中严格执行,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心理上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提升自信。在环境层面,她认为营造支持性氛围对于巩固自信至关重要。一个积极、鼓励性的环境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王英春还强调,自信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特质,更是一个从个体到集体、民族,再到Z世代的相互支撑的系统,体现了文化与时代特色。她指出,自信虽具有跨文化普适性,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杜松石与教师刘辰在精心提炼前三位老师授课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采用“数字人讲授酱香拿铁作为新质生产力”切入,巧妙地将这一日常现象与中华体育精神的抽象概念相结合,为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他们指出,前几位老师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正是中华体育精神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展现了体育精神跨领域、跨文化的普遍价值和深远影响。课程中,两位老师聚焦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这一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内涵进行深入解析,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些精神特质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还通过引入Deepseek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补充。在课程的结尾部分,杜松石与刘辰老师将话题引向了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鼓励学生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争做新时代的体育家。他们强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拥有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和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响应“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建设体育强国努力奋斗”的号召。

党委书记樊战备作专题讲授。他带领全体教师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对标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从教育家精神和培养体育家使命的高度出发,阐述了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个维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立德树人”这一命题。

樊战备指出,要继承发扬北体传统的优良师德,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提出锤炼政治品格、规范职业行为、提升专业素养三大要求。他强调,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前途、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新时代北体教师要以“道”育才、以“德”育才、以“学”育才,争做新时代北体良师。

樊战备在报告中阐释了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他指出,智能化时代的变革将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教师应与时代同频共振、拥抱变化,学校将积极应变,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差异化的教、个性化的学、精细化的治理,形成全新的教育范式和数字生态。

樊战备强调,2025年是学校的“改革攻坚年”“大抓质量年”“作风建设年”,学校将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不断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希望全校上下携手同心、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躬耕实干的奋进姿态,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书写好“强国建设、北体何为”的时代答卷。

此次是学校首次以集体备课形式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大思政课”,是学校加强教师党建、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又一务实创新举措。通过集体备课活动,释放出“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鲜明信号,树立起“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教师回归本位”的鲜明导向,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今后,学校将在每学年春季学期开学,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