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晓的晨光漫过自习室的窗棂时,总能看到他伏案学习的身影;手边泛黄的《西方哲学史》下,总能发现一沓厚厚的笔记;桌上散落的稿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思考的火花;书架角落的旧式台灯旁,静静躺着几本翻阅过无数遍的经典;而他那专注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无尽渴望与追求。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张栩嘉,正用勤勉与热忱在青春的答卷上书写着答案。从竞赛赛场到社区讲台,从哲学思辨到实践深耕,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他的故事里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只有步履不停的坚持。
谈及国家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张栩嘉诚恳地分享道:“成绩诚然是评选的基石,但真正的较量在于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飞跃。”他以坚实的学业成绩为起点,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双翼,在多元发展的征途中不断磨砺自我,提升内在素养。相较于仅仅拘泥于分数的累积,张栩嘉更加注重通过参与各类竞赛与社会实践来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去年,在中国出版集团精心策划的大学生阅读分享活动中,张栩嘉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全国优秀奖。从精心挑选主题到细致打磨稿件,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专业知识的深刻洞察与不懈追求。而实践舞台上的磨砺,同样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历经数月的艰辛探索,无数次推翻重建项目方案,即便是在假期,身处天南地北的他们仍通过线上平台热烈讨论,直至深夜灯火阑珊。尽管最终仅获得了校级立项的荣誉,但张栩嘉却以豁达的笑容回应:“奖项的辉煌并非终点,这段历程教会了我如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更让我深切体会到团队合作与坚持不懈的真谛所在。”
在实践中的不懈探索,正是责任感深深扎根的过程。连续三个寒暑,张栩嘉矢志不渝地踏入家乡的社区,为孩子们开设生动有趣的“思政公开课”,于启迪智慧与滋养心灵中激发他们的昂扬斗志。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张栩嘉得以步入中学讲堂,为学子们剖析八省联考的政治试题,课堂上热烈的反响与活跃的互动氛围极大地坚定了他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决心。“同学们给予的积极反馈,更加坚定了我所学专业的价值与意义。”身为中共党员,张栩嘉时刻以“先锋模范”的高标准要求自我,“展望未来,我怀揣着为思政教育融入幼儿教育领域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愿景,致力于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导向,为孩子们构筑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言及此处,他的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仿佛已经预见到一颗颗思想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悄然生根发芽。
在成长的征途中,并非总是铺满鲜花与坦途。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失利、六级英语成绩的未达预期、倾注心血的项目被否决……这些看似沉重的挫折,在张栩嘉的眼中却都是可转化为宝贵经验的磨砺。“我深信,世间唯有尚未被转化利用的经验,而无不可逾越的难关。”他如此坦诚地分享道。面对学习与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种种压力,哲学书籍成了张栩嘉心灵的慰藉与解脱之源。加缪与尼采的智慧之光,引领他学会了“在奋斗的过程中寻觅快乐”,正如他经常所言:“人生之旅无需预先设定终点,但求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无愧于心。”
回想起初入大学的日子,张栩嘉曾如一位无畏的探险者,“横冲直撞”地探索着各个可能的方向,而他对此并无丝毫懊悔之情,因为在他看来,“唯有亲身经历,方能知晓边界所在;唯有碰撞磨砺,才能显露内心真爱。”如今,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师弟师妹们提出建议:“我们无需为梦想的目标预设界限,但必须在行动中为自我设定明确的边界。”谈及未来规划,张栩嘉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攻读硕士研究生,决心在学术的沃土上继续深耕细作。“若问我秉持何种信念,那便是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他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渐渐洒满天际,“学校与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公平的成长环境,而能否在这片沃土上扎根成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将满腔热忱倾注于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光之中。”
围子山下,云映湖畔的轻波细浪,默默镌刻着无数山青学子晨昏交替的足迹。在张栩嘉的叙事篇章中,既有图书馆孤灯下默默耕耘的身影,也有小组讨论时思维碰撞的火花,还有社区课堂上洋溢的欢声笑语,更有一名思政学子对“行而不辍”精神的深刻诠释。他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人生的真谛,不在于急于抵达某个既定的终点,而在于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意义。”当越来越多的山青学子以不懈奋斗为舟,以坚定信念为帆,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间扬帆起航,那些日夜兼程、勇往直前的行者,终将在这片“广阔天地”中收获满满的回馈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