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承师者匠心,做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记第二十届“江苏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黄晓玮

作者:黄蕾    
2025-03-30     浏览(91)     (2)

黄晓玮是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食品加工过程质量安全及品质特性检测的信息化、智能化。她成功研发了对氨类气体响应灵敏的传感器,还与手机配套使用实时跟踪农产品新鲜度的变化情况。黄晓玮重视学生在竞赛中的锻炼,致力于照亮更多青年学子的科研征途。

路过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奇妙的味道,混杂着发酵的酸甜、烘焙的焦香,还有一丝难以名状的植物清香……阳光透过窗户,在空气中舞动着细小的尘埃,照亮了实验台上整齐的瓶瓶罐罐,也照亮了站在实验台旁专注的身影。她穿着标志性的白色实验服,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她是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晓玮,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苏省333”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

笃行不怠,厚积成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黄晓玮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实现食品加工过程质量安全及品质特性检测的信息化、智能化。她发明了气味可视化检测新方法,突破了食品气味快速无损检测和描述的瓶颈,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重复性、评价精度均有所提高。开发的检测仪器能与手机配套使用,实时跟踪农产品新鲜度的变化情况,改变了人们只能依靠生产日期评价食品质量的现状。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回想科研之路,黄晓玮说这起步于当年的本科毕业设计。“在毕设导师邹小波教授的启发下,我对实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毅然决定继续读研、读博,深入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看到有人利用能产生电子转移的色素检测气体,我就在想,这能否用天然色素替代呢?”黄晓玮说,花青素在不同 pH 值下会有电子转移现象,但天然色素是否有这个现象是个未知数。“我们经过很多次尝试与改进,终于成功研发出对氨类气体响应灵敏的传感器。那一刻让我感觉科研这条路是值得的。”在多年的科研经历中,黄晓玮表示失败是家常便饭,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坚持下去。

匠心琢玉,唯向耕耘

“我从新疆通过高考来到江苏大学,很幸运有人带领我推开科研之门,如今我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谈起育人,黄晓玮有着自己的心得。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她用“阶梯式培养”的方式带领“科研小白们”慢慢找寻方向。从移液枪的握姿校准到光谱分析的数据建模,从实验记录本的规范填写到学术报告的框架构建,这位实验室里的“引路人”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拆解复杂原理。在黄晓玮看来,天赋并不是那么重要,努力才是科研人的特征。都柳孜是黄晓玮指导的一名博一学生,最令她印象深刻,“她特别努力,经常遇上她在实验室里忙碌,有时候节假日也不例外,像极了当年的我”。

“表达能力是科研之外的‘第二翅膀’。”黄晓玮很重视学生在竞赛中的锻炼。她回忆起一次指导学生参加水果涂膜设备竞赛的经历,“那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在专业技术上有所突破,更要在演讲逻辑和肢体语言中磨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经常会被学生们的活力感染到,能和他们一起努力,我充满动力。”黄晓玮如是说。

携手并肩,独行快而众行远

作为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骨干成员,黄晓玮很幸运一毕业就进入这个团队。“从第一次接触到现在,我们已经相处十四五年了,彼此间非常默契。”科研不是孤岛求生,而是众人划桨的智慧航行。在黄晓玮看来,团队如同精密的光谱仪,每位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波长。寻找创新点一直都是科研人的挑战,团队内部定期的学术交流、圆桌会议上的头脑风暴、不同学科的交叉诊断是大家共同进步的方式。尽管有时会为了一个研究方向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让团队成员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不断突破。

除了团队内部的交流合作外,黄晓玮利用赴英国利兹大学访学的机会,积极推动两校共建学科对话平台。“与国际团队合作,能接触到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对我们帮助很大。”作为项目负责人,黄晓玮通过赴英实地考察、深入探讨,与利兹大学专家共同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冷鲜食品保鲜-指示一体化新一代包装关键技术研发”,并取得良好进展。

暮色中的实验室亮起灯光,窗台上学生种下的绿萝垂下三尺藤蔓,黄晓玮的故事是师者匠心与青春梦想交织的赞歌。从新疆戈壁到江南学府,在黄晓玮身上,“黄大年精神”化作具象的实践。未来,她将继续照亮更多青年学子的科研征途,在食品安全与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书写新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