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共享服务,情报信息分析服务提升质效,教育数字化建设赋能升级。各类民生工程落地落实,“接诉即办”解决急难愁盼,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大安全格局逐步形成,获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
五年来,我们最难忘的是,躬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体江南人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江南贡献。最振奋的是,聚焦“双一流”建设,全体江南人共谋实干、奋进追梦,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实践中跑出了江南速度。最感动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封闭式校园管理,天下江南人闻令而动、守望相助,让众志成城的江南精神散发出了绚烂之光。
五年砥砺奋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办学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教育部党组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和无锡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学校历届党委和老领导老同志薪火相传、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师生员工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向学校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成员,向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和广大海内外校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实践探索,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些年,我们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我们坚信,举旗定向,方能笃志前行。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接续奋斗,就一定能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韧劲,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
必须坚持培育时代新人的初心使命。这些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坚信,不忘初心,方能不负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就一定能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必须坚持发展目标导向的系统布局。这些年,我们以重大战略规划为牵引,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育新机、开新局。我们坚信,纲举目张,方能行必有成。秉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以功能谋定位,以服务获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就一定能绘就“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壮阔图景,在新征程上争先进位、勇立潮头。
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年,我们站稳人民立场,下力气为师生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校师生员工。我们坚信,同心同德,方能同向同行。始终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就一定能迸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磅礴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的实践勇气。这些年,我们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着力解决了一批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我们坚信,革故鼎新,方能赢得未来。坚持主动改革,破除观念束缚,增强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催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新蝶变,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必须坚持制度贯穿始终的建设路径。这些年,我们加大办学治校、管党治党制度体系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力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坚信,建章立制,方能长治久安。以制度规范保障科学决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一定能夯筑“循道而行、培元固本”的事业根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对标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立德树人的组织机制有待优化,“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的全局思维还需增强;育人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强国建设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够强;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发展的学科专业动态优化更新的机制不够完善,学科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组织科研尚显不足,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创新成果孵化转化需进一步对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结构还需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支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对外开放格局还需拓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尚未形成体系化发展态势;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能级还需提升,社会协同效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学校各类规划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性系统性还需增强,“一体两翼”的培养体系、管理体制、科研机制等亟需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引领发展;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等还需优化,“一融双高”机制不够完善,全校上下奋进创新的氛围有待进一步浓厚,等等。
以上问题,须在新一届党委工作中切实解决和有效改善。
二、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务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全国教育大会吹响了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号角。时代风起,潮涌奔至,学校事业发展正踏上奋楫竞帆的新征程。
(一)形势任务
对标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我们锚定方位、应势而进。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推动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当前,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龙头,在回答“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问题中,担当“国之大者”的责任更重了;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中,改革创新的任务更紧了。新征程上,我们要对准历史航标,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在“两个大局”的坐标逻辑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就“教育强国、江南何为”作出有力回应。
对标高等教育的人民属性,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迫切需要我们高标定位、谋势而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最终目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面对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数量和专业结构提出的更高要求,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就是要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任务和我们办学的根本价值追求统一起来,聚焦知识生产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招生就业与培养过程等有效贯通,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成为我们办学的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要找准发展坐标,把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更加有机统一起来,加快构建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具有学校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让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师生、满足更多社会需要,就“人民满意,江南何为”作出有力回应。
对标高等教育的战略属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我们蝶变进位、乘势而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均为我们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新要求、“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周期大大缩短的新形势、高技术领域国际竞争加剧以及同赛道群雄逐鹿等新挑战,都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前瞻思维和危机意识,在调结构、转机制中破壁聚能、争先有为。新征程上,我们要瞄准奋进目标,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革新意蕴,在有组织科研攻关中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让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创新强国,江南何为”作出有力回应。
(二)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性质,也决定了我们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超前布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奋力走在前、做贡献。
为赓续传承、升华发展,我们进一步深刻领悟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学校实际出发,“党的领导”要突出全面深入,优化组织形态,强化制度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工作实绩;“立德树人”要突出系统集成,在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深化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培养造就更多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扬长补短”要突出分类管理,抓紧抓实具有支撑性、引领性、长远性的重大任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烙下江南印记;“引优培强”要突出贡献导向,坚持总体适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以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蔚然成风,加速释放教育教学与创新创造效能;“一体两翼”要突出向新发展,努力成为行业和区域拔尖创新人才重要引培地、创新驱动发展重要策源地、城市文化文明建设重要支撑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以质量、特色、贡献为办学导